人應該慎重地麵對犯錯及其後果。首先,你要反省與檢討自己,徹底了解自己犯錯的原因何在,是能力問題、技術問題?還是性格問題、觀念問題?尤其是後麵的二者,有必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檢討,這樣才不會自我欺騙,逃避真正的問題。其次,要反思自己及別人錯誤的經驗,借反思來提高自我警覺。人會犯錯,經常是因為性格及習慣所造成的,反思錯誤的經驗有助於修正自己性格及習慣上的偏差。
一點小改變,人生大不同。每天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總結,日積月累,天長日久,就能獲得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性成功。
以人為鏡,時常審視自己
有個孩子曾經這樣問他的老師:“我們的眼睛為什麼不對著長,使兩隻眼睛對看,可以馬上看到自己的樣子,不必擔心牙齒上有菠菜屑,也不必擔心嘴邊的飯屑?”
這個隻有小孩會想到的問題,你會怎麼回答?
很多動物的眼睛都是分別長在兩側的,這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因為兩側可以看到的視野更廣,因為動物們要時刻關注著周圍的環境,伺機而動。而人類就不同了,腦後無眼,身後事不回頭是不能知道的。於是孔子感慨於:“人苦於不自知”。我們人類眼睛演化的目的是朝前看,“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看得見別人臉上的小雀斑,但是看不見自己臉上的青春痘。為此,人類發明了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是有了鏡子以後,人類就真的有了自知之明了嗎?
在心理學上曾有個很有趣的實驗,用鏡子來測試動物知不知道什麼叫自我。
實驗者先把一麵鏡子放進黑猩猩籠中,十天之後,將黑猩猩麻醉,在它額頭上點了一個無臭無味的紅點。黑猩猩醒來後,鏡子還沒有放進來前,它並不會用手去摸額頭,但是當鏡子放進籠子後,黑猩猩一看到鏡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額頭,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鏡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來是沒有紅點的。
後來實驗者又將另一隻猩猩先麻醉,給它額頭上點上紅點,然後把鏡子放進籠子裏。猩猩表現出認得鏡子中的是自己,但卻沒有去關注額頭上那個紅點,更沒有用手去摸甚至是搓。
這個實驗很讓人震驚,當一個人不曉得自己原來是什麼樣,就會很自然地接受目前的自己,不管自己的變化會是多麼巨大,不管這個變化是好是壞,都泰然接受,因為沒有對照,所以沒有任何異議地接受。但是一旦照過了鏡子,知道自己是什麼樣了,那麼一有非自主的改變便立刻發覺,而且這個覺識出現後,不可逆轉,已經知道便無法再假裝不知道,便會在“鏡子”前麵一直看,所以有沒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小小的、薄薄的鏡子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經常用得著,它可以讓我們看到看清自己,發現臉上的灰塵,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但生活中還有另一類鏡子,我們的眼睛或許看不見它,很多時候甚至感覺不到它,但它確實每時每刻都存在,並如影隨形相伴在我們的左右。那就是人,古語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人作為自己和別人的鏡子,既可鑒己又可照人,這也許就是古人熱衷於“以人為鏡”的最好的理由了。
唐太宗以魏征為鏡,看到了自己處理朝政時的得失,使自己頒布的政令更合乎民意,因而他能贏得天下太平,博得盛世美名。司馬遷因受宮刑,絕望至極,但他看到:文王被拘,始有《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才寫《國語》……曆史上諸多不幸的偉人都能成就一番事業。司馬遷以他們為鏡,看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看到了希望並汲取著無窮無盡的力量。於是,他發憤著書立說,以頑強的意誌,忍辱負重,終於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把偉人,成功者當作鏡子,可以讓我們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鼓勵我們前行,也可以讓我們接受他們失敗的教訓,工作上少走彎路。以人為鏡,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鄲學步,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用。以人為鏡,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人為鏡好處多,但要選對鏡子,選對自身有益之鏡,如若拿錯了鏡子,就會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要麼自卑,要麼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