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做人從修身開始(6)(1 / 3)

德國著名的作家歌德有個比喻很形象:“行為是一麵鏡子,每一個人都在裏麵顯示出自己的形象。”確實,我們每個人也是自己的鏡子,別人通過我們的一言一行觀察、揣摩、了解並最終把我們定性和歸類,於是我們成了別人眼裏的好人、壞人、可信的人、不可信的人……別人如果覺得你真心誠意地待他,他就會真心誠意地對待你;你待別人高尚,別人也會高尚地待你。這就是所謂的“鏡子效應”,人們對此有更為樸素和直接的認知:生活本身是一麵鏡子,你對它微笑,它也會對你微笑,反之亦然。

其實,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作為我們的鏡子,可以借鑒,偉人可以為鏡,凡人也有值得學習之處,正麵人物值得借鑒,反麵人物值得自省。

以人為鏡,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少受挫折,在一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數豆正心”,自覺反省

自古以來,儒家就特別提倡“克己”的修身方法,要求人們時刻警醒自身,克製不該有的私心雜念。

我國北宋時期的趙叔平就是一位克己修身的典範,流傳於世間的數豆正心的故事正是他慎獨的真實寫照。

趙叔平與歐陽修是摯友,他自小學習勤勉,才學過人,於天聖年間一舉考中進士,入朝為官。他十分注重道德修養,一生品性高潔,樂善好施,以善念為寶,深受世人好評,後來他與歐陽修因不滿朝政,不願攀附權貴,雙雙辭官歸隱,而得到“清風明月兩閑人”之名句。

趙叔平認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有善念,多做善事,絕不能心生惡念,與人為惡。可是善惡往往在一線之間,想做善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善事,不做惡事。這對人的意誌力無疑是極大的挑戰。因此,趙叔平十分注重錘煉自己的意念,正心克己,力圖不斷清除私心雜念,使善心永遠戰勝惡意。

為了檢驗自己的善惡之心,趙叔平曾經找來三個器物,其中一個器物用來裝黑豆,放在另一邊的一個用來裝白豆,中間的器物空著。頭腦中每萌生一個善念,他就取一顆白豆投入中間的容器中,若有一點兒私念或惡意,就取一顆黑豆投入中間的容器中。到了晚上,他把容器中的白豆和黑豆倒出來數一數,用以檢驗自己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雜念各有多少。

第一天過去了,趙叔平數了數容器中的白豆和黑豆,結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顯然,這表明自己的道德修養遠遠不夠。他暗自決心繼續修煉,克製。

第二天,趙叔平又數了數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和第一天比起來,黑豆少了一個,白豆增加了一個。

第三天,仍然是黑豆多白豆少,但和第二天比起來,黑豆又少了一個,白豆又增加了一個。

過了一段時間,白豆和黑豆一樣多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白豆多而黑豆少了。

就這樣,時間一天天過去,趙叔平一天天用黑豆、白豆鞭策自己好好修身養性。終於有一天,容器中隻有白豆而無黑豆了,這意味著趙叔平心中隻有善意而無私心雜念了。

趙叔平就是以這樣的方法克己正心,自我監督,終於德學雙修,成為一個胸懷坦蕩,與人為善,而自覺擯棄無數惡意私念的正直之人。其高尚的德行,自我約束的品格為時人所讚頌、推崇,也為後人所學習借鑒。

趙叔平無疑是克己正身的典範,他以黑豆、白豆作為自我反省的標誌,充分體現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君子慎其獨”,其突出特征在於事無巨細,都謹言慎行,時刻反省自身的行為思想,因為,積沙成塔,積水成淵,高尚的道德修養就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的。

自省,讓你的內心更豐富

《第五項修煉》一書的作者彼得·聖吉(Peter M·Senge)曾在書中提及:“成功者普遍具有自省(self-awarenes)的特質。”自省讓我們的心靈獲得平安,在平安中,心情沉澱下來,困擾、痛苦如塵埃般被過濾了,我們的眼睛也變得更為清明澄澈,能把自己與外在世界看得更清楚。

在人生運轉的軌道裏,我們的一生常像陀螺一般,在庸碌繁瑣中旋轉不休。小時候是念書、聯考、升學的壓力,長大後則為工作、業績、生計、家庭疲於奔命,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好好想一想。

蘇聯的氫彈之父——安德烈·D·薩哈羅夫,也是放棄簡單思維的人,僅僅因為他這個專家無法忽視一個事實:“我開始覺得自己對由核爆炸造成的放射性汙染問題負有責任,事實表明,核爆炸時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如果被地球上生存的上億人吸收將會導致幾種疾病的發病率增長和更多的嬰兒出生時帶有缺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所謂的閾下生物效果,例如對遺傳的負荷者——D·A的破壞。核爆炸時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時,每100萬噸級的爆炸力就意味著上千人成為未知受害者。”這個最大殺傷武器的創造者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無論不公正和暴力在哪裏出現,都應當認為它是不正當的。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