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提升做人的高度(7)(3 / 3)

如果你是喜歡動怒之人,一定要記住清朝人石成金的《莫惱歌》:

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

世間萬事怎能全,可歎癡人愁不了。

任何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

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

莫要惱,莫要惱,明日陰陽尚難保。

雙親膝下俱承歡,一家大小都和好。

粗布衣,菜飯飽,這個快活哪裏討。

富貴榮華眼前花,何苦自己討煩惱。”

人們在憤怒之中,無法全麵考慮問題。全麵考慮問題一般是在息怒以後,或自己認識到憤怒,而開始控製或積極化解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掌握息怒的方法。

1.檢視發怒誘因

怒火總是由某一事件或想法引發,這是導火索。引發憤怒的思緒同時也是澆息怒火的關鍵。後續的事件、想法或思維則起著累積和煽風點火的作用。解鈴還需係鈴人,要平息憤怒就要拔除憤怒的根源。發現誘因,並對其作出分析,調整期望,往往能夠很快地降溫、滅火。因此,息怒越快越好,時機愈早效果愈佳。

2.考慮前因後果

想象一下後果,看看值不值得。氣病了自己沒人同情,還讓對手看笑話。再看看那件引發憤怒的事情,對你、對環境的損失是不是大於憤怒造成的損失。分析憤怒是否於事無補。分析一下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想想有沒有別的方案或能不能有效地修正。將事情納入理性,怒火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3.提高自身覺悟

我們應該給別人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認識到傷害了別人就等於傷害了自己。在分工和合作的時代,盡可能化敵為友,關係惡化隻會降低係統效率。

4.劃清責任歸屬

不要認為一件事做得不好就是對方的責任。更不要把外界責任泛化,歸咎於整個社會或整個集體。往往大多數人都是無辜的,即使是民族矛盾,也要考慮廣大人民是善良的。這也能夠使將來的行動有的放矢。

5.避開矛盾焦點

息怒不僅僅是自我息怒,還應該包括幫別人息怒。不主動挑起事端,以免讓別人發怒,這是聰明處世所必須的。每個人都有一些難以啟齒的避諱,人人都討厭自己的忌諱受到別人的衝撞。同事之間相互溝通時,要千萬注意,一定要避開矛盾的焦點。

人生之路,時而平坦順暢,時而坎坷崎嶇。但是為保全自己,踏平障礙,即使你再憤怒,也要息怒,要從容行事,伺機而動。

不抱怨,牢騷太盛是人生幸福的死敵

抱怨,是一件隨時都會發生的事情。街談巷議,茶餘飯後的聊天中,常常可以聽見一些人牢騷滿腹。他們往往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一個,簡直比竇娥還委屈。生活中一切不合他們意的地方都要發一通牢騷,以泄私憤。

人總會有灰心氣餒、不滿意的時候,此時發點牢騷倒也未嚐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騷滿腹,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隻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點不正常了。

一味地抱怨不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遭。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

早上起床晚了,抱怨的人會想“唉!又要扣工資了”,不抱怨的人會想“是不是我太累了,是該找個時間好好休息一下了”;

街上走路,與別人撞了一下,抱怨的人會想“沒長眼睛啊”?不抱怨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意識到,最多會想“他也不是故意的”;

到了公司,有個同事從對麵走過連個招呼也沒打,抱怨的人會想“對我有意見?我還懶得理你呢”,不抱怨的人可能想都沒想,最多會想“他也是想著做事,沒留神”;

工作上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個任務,自認為無可挑剔,哪知交上去了才發現還有個小錯誤,抱怨的人會想“為什麼事先沒想到啊,真是白辛苦了”,不抱怨的人會想“我這麼小心還是有疏漏,下次要吸取教訓,要更加小心了”;

喝口水嗆著了,抱怨的人會想“怎麼這麼倒黴,喝水都要找我麻煩”,不抱怨的人會想“現在有點急躁了,沉穩一點”;

吃飯咬到沙子,抱怨的人會想“誰洗的米,這麼笨,沙子都不去掉”,不抱怨的人會想“有沙子是正常的,怪我不小心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