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提升做人的高度(8)(1 / 3)

下班了,領導說大家留一下,晚上要開會,抱怨的人會想“又開會,怎麼不在工作時間開啊?我女朋友的約會怎麼辦”,不抱怨的人會想“原來這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

晚上回到家,累得不行,抱怨的人會想“為什麼生活會這麼累啊”,不抱怨的會想“又過一天了,今天還真有不少收獲,現在馬上好好休息,明天還要好好工作”。

為什麼抱怨的人會說活得這麼累,因為他隻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沒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也不會埋怨生活,因為他知道,失與得總是同在的,一想到自己獲得了那麼多,他就會感到高興。沒有一種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會讓一個人完全滿意。如果抱怨成了做人的一個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籠一般,處處不順,處處不滿;反之,則會明白,自由地生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哪會有那麼多的抱怨呢?

不要抱怨你的專業不好,不要抱怨你的學校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裏,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窮或你的女人醜,不要抱怨你沒有一個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資少,不要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你……現實雖然有太多的不如意,可如果換一種心態,那麼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所謂命運,是辛苦付出和積極拚搏的結果。抱怨命運不公或者感歎自己命不好的人,肯定是一個懶惰、懦弱、不肯努力付出的人。時間改變不了一切,停止抱怨,付出卻能改變命運。

現實中沒有絕對完美的事,不公平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坦然麵對,不能隻知抱怨發牢騷,否則,如果在抱怨中錯過了人生正點的班車,那又將會在抱怨中錯過下一次坐正點班車的機會。

摘除有色眼鏡,把猜疑拋在腦後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不能自拔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林妹妹,年紀輕輕的就香消玉殞了,追根究底源於她的想不開。林妹妹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她本來身體就弱,加之常常在猜疑中度日,使自己情緒沮喪,常暗自垂淚,結果是身心俱毀。

好猜疑的人常常會歪曲地理解別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別人讚揚他,他會懷疑是在挖苦、譏諷他;別人批評他,他又會懷疑是攻擊他;別人不理他,他又懷疑別人是在孤立他。狹窄的心胸使他無法容納別人對他的正確評價。

猜疑是一種主觀的想象和推測,不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人之所以產生猜疑心理,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太主觀。好猜疑的人常常會戴上“有色眼鏡”去觀察人,用別人的舉動來驗證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實,對別人產生懷疑。

(2)不自信。好猜疑的人總要以別人的評價來作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標準,很在乎別人的說長道短。而當別人的態度不明朗時,他們往往要從不利於自己的方麵去猜疑,自尋煩惱。

(3)輕信。好猜疑的人常常會聽信流言,不做調查分析,從而產生疑慮。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危害身心健康。

猜疑是人際關係的大敵。猜疑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同學或同事間的關係,無端地挑起同學、同事和朋友間的矛盾糾紛,也很影響自己的情緒。

有的人一聽流言,就暴跳如雷,“聽風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門去講理爭辯。由於缺乏調查研究,找錯了說理對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尷尬。不無端地猜疑別人,理智、冷靜地對待別人的猜疑,這就是我們應保持的正常心態。

人生在世,難免受他人的議論,隻要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相信別人也不會跟你過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別人意誌去做,自己又怎麼個活法?對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聽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對待,靜觀事情的變化,切勿感情用事。

好猜疑的人,要開闊自己的心胸,加強自身的修養,培養開朗、豁達、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實,誠懇同別人交換意見;對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要過分計較,不必過分在乎別人的態度與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