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心在哪裏呢?心都不可得,哪裏還有可得的煩惱?心是煩惱的關鍵。現代人一心追逐名利,心中充滿欲望,整天患得患失,自然會有煩惱。一個為追求名利而苦惱的人,是因為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會苦惱;一個為失戀而痛苦的人,隻是因為他不肯放棄失去的愛,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結果。正如高爾基所說:“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心靈的沉默。”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很多時候,煩惱都是自找的,要想從煩惱的牢籠中解脫出來,首先要“心無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雜念。由此想到了蕭伯納的那句話:“痛苦的秘訣在於有閑工夫擔心自己是否幸福。”
詩人普希金在《如果生活欺騙了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那過去的將變為可愛。”隻要能放下心中的不快,失去的就會變成一種美麗,失去就不會帶來那麼多煩惱。
安頓躁動的心,做好焦慮症的自我防護
某公司的一位高級職員,32歲,未婚。他常常不滿意他的生活狀態。偶爾,眼前發昏,身體虛弱,性格不穩定,已持續五六年之久。沒有一次病理檢驗使他滿意。後來,他常常緊張、容易動怒、不能鬆懈、失眠、做惡夢。他不斷地勉強自己,參加各種活動,但是每次他所獲得的經驗是痛苦和病態的加重。他開始飲酒,借以穩定不安的情緒。他去接受心理治療的前幾天,會穿戴整齊,準備出門,但發現身體不太自然,猶如昏迷的狀態。他躺上床後,心跳、呼吸不自然,覺得自己格外虛弱。他喝幾杯酒,吃了幾粒安眠藥,才能熟睡。經過心理醫生的診斷,他患上了慢性焦慮病,偶爾產生急性焦慮。
焦慮已是當今文明社會的一大公害,預計隨著社會結構、社會關係以及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人們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焦慮。
焦慮情緒是由焦慮心理引起的,它始於對某種事物的熱烈期盼,形成於擔心失去這些期待、希望。焦慮情緒不隻停留於內心活動,如煩躁、壓抑、愁苦,還常外顯為行為方式。焦慮者常不能集中精神於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夢中驚醒等。短時期的焦慮,對身心、生活、工作無甚妨礙;長時間的焦慮,能使人麵容憔悴,體重下降,甚至誘發疾病,給身心健康帶來影響。
焦慮的危害是多方麵的,如不加以預防和治療,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要克服“焦慮症”,做好心理的自我防護,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首先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古人雲,“事能知足心常愜”。對自己所走過的道路要有滿足感,不要老是追悔過去,埋怨自己當初這也不該,那也不該。理智的人不注意過去留下的腳印,而注重開拓現實的道路。
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要心寬,凡事想得開,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不斷適應客觀發展的現實。不要企圖把客觀事物納入自己的主觀思維軌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極易誘發焦慮、憂鬱、怨恨、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
其三是要注意“製怒”,不要輕易發脾氣。
2.自我疏導
輕微焦慮的消除,主要是依靠個人。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不要用自認為合理的其他理由來掩飾它的存在。其次要樹立起消除焦慮心理的信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運用注意力轉移的原理,及時消除焦慮。當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時,心理上產生的新體驗有可能驅逐和取代焦慮心理,這是一種人們常用的方法。
3.自我放鬆
活動你的下顎和四肢。當一個人麵臨壓力時,容易咬緊牙關。此時不妨放鬆下顎,左右擺動一會兒,以鬆弛肌肉,紓解壓力。
你還可以做擴胸運動,因為許多人在焦慮時會出現肌肉緊繃的現象,引起呼吸困難,而呼吸不順可能使原有的焦慮更嚴重。
欲恢複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轉動雙肩,並配合深呼吸。舉肩時,吸氣;鬆肩時,呼氣,如此反複數回。
4.幻想
如閉上雙眼,在腦海中創造一個優美恬靜的環境,想象在大海岸邊,波濤陣陣,魚兒不斷躍出水麵,海鷗在天空飛翔,你光著腳丫,走在涼絲絲的海灘上,海風輕輕地拂著你的麵頰……
5.放聲大喊
在公共場所,這方法或許不宜,但當你在某些地方,例如私人辦公室或自己的車內,放聲大喊是發泄情緒的好方法。不論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適時地宣泄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