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之後,這位老婦人向這位年輕人說了聲謝謝,並向他要了一張名片,幾個月之後這家店東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這位年輕人往蘇格蘭收取裝潢一整座城堡的訂單。這封信就是這位老婦人寫的,而她正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當這位年輕人打包準備去蘇格蘭時,他已升格為這家百貨公司的合夥人了。
這個年輕人的成功,就在於他比別人付出更多的關心和禮貌。
善意的力量也是無窮的,它帶人進入崇高的境界。
請看維生素C的發明經過。
C是發明者喬瑟夫·哥勒特·巴卡博士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哥勒特·巴卡出生並成長於紐約東區的猶太人街,他的家被不斷降臨的疾病與死亡的恐怖包圍著。他的父母開一家雜貨店,他們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聰明的長子——巴卡身上,期待他做個出人頭地的人。但是,這個18歲的年輕人目睹周圍人們的痛苦,立誌要當醫生,想盡力做點事幫助他們。他說服了父親,考進了醫學院。在貝爾威醫學院,他十分用功,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所有科目的考試,卻帶著迷惘畢業了。因為,他在學習中了解到,醫學上的未解之謎太多了。當個混飯吃的醫生,賺錢自然不是難事,而他下決心要不斷地研究那些尚無法救治的疾病的原因,發現新的治療方法,以便救治那些為疾病所折磨的人們。
他進入美國公眾衛生局,30年來安於每年1600美元的微薄薪俸,全身心地投入了“謎”一般的各種疾病的研究:黃熱病、猩紅熱、傷寒、白喉以及意大利麻風病等等。尤其意大利麻風病,病因及治療方法的發現完全是他的功績。為了救治病人,他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做試驗,為此他感染了熱病,有兩次幾乎喪命。當紐約市新建保健所時,40歲的喬瑟夫被推薦為所長的第一個人選。如果他答應了,那麼貧困的生活便可結束,可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決不改變初衷:幫助染病的普通人。於是他到意大利麻風病流行的南部地區去了。喬瑟夫就憑著這種精神,發現了意大利麻風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同時發現了維生素C。他的奮鬥精神來自幼年時所獲得的體驗。在他看來,幫助人類免除疾病的痛苦,是比賺取金錢更高貴的事業。
善良是一劑良藥。從善意出發,你的表現將會更加精彩,生命將會更加有意義。
愛心的循環感動周圍的每一個人
有一所學校,我們要就讀一生;有一門功課,要陪伴我們一生。這所學校叫社會,這門功課叫愛心。“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不善之人。”愛心是人生的根,根深才能葉茂。也許愛心無法使你在世俗的意義上獲得更多,但她能給你良好的食欲、安穩的睡眠和如花的笑靨,難道這還不夠嗎?
從前有個人,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仍然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於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屋子已久無人住,風吹日曬,搖搖欲墜。在屋前,他發現了一個汲水器,於是使盡全力汲水,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忽又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個紙條,上麵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汲水器,然後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這壺水裝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壺塞,裏麵果然有一壺水。
這個人麵臨著艱難的抉擇,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汲水器裏?如果倒進去之後汲水器不出水,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能暫保自己的性命。他權衡良久,忽然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決心照紙條上說的做,果真汲水器中湧出了清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一會,他把水壺裝滿,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隻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嚐到甘美的清水。”
2003年春季,我國不幸遭遇非典,疫情出現後,一位香港母親送兩個孩子到英國上學。孩子要被送走先隔離10天,她很難過。但她說:“我的孩子為此很煩惱,但不管怎樣,我認為這對學校好,也對學校其他學生好。”
非典時期,曾經有很多人嘲笑香港人戴口罩是過度緊張,但香港人說,第一,我戴不戴口罩,關你什麼事?第二,我戴上口罩,不光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您的鞋帶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