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係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才係緊的帶子又弄鬆。
顯然,他的目的是,以鞋的帶子都已鬆掉,來表達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勞。演戲能細膩到這樣,確實說明勘彌具有一般影視明星不具有的泰鬥素質。
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後台采訪,親眼看見了這一幕。戲演完後,他問勘彌:“您該當場教育那位門生,他還不懂演戲的真諦。”
勘彌答道:“別人的親切必須坦率接受,要教那位門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得是。在今天的場合,最要緊的是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親切,並給予回報。”
愛,是一種循環。愛,給予別人,不見得有直接的回報,但最終也會循環到自己身上。
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能考慮愛護別人,那麼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
懂得愛,愛的哲學讓人生得到升華
支持每個人活下去的並不是他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他能夠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愛的存在。世人或許認為自己是在為自己每日的工作活著,事實上大家都是為了愛而活著的。假如人的心中沒有愛,也就沒有一個嬰兒能夠長大,人類也就無法繼續延續下去了。
每個人都因愛而活著,而對自己的狹隘的愛是心靈“死”的開始,對人類的愛卻是心靈“生”的開始。
美國有一位社會學教授,帶著他的學生到一個黑人貧民窟進行調查研究,其中一個研究主題,就是對該區200名黑人小孩的前途進行預測。
學生們都以十分認真的態度來研究這個主題,經過不斷的調查和精密的統計,報告終於完成了。但是,結果很讓人沮喪,因為200名孩子幾乎沒有例外,一致被認定為“一無是處”和“無所作為”。
40年後,當年提出這個研究課題的教授早已去世了,他的學生從檔案裏發現了當年的研究報告,在好奇心驅使下,他來到當年的調查地點,比較調查結果是否跟事實吻合。但是,他很驚訝地發現,當年接受調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名已經離開這裏,不知去向之外,其餘180名孩子大都有相當的成就,他們之中不乏作家、商人、律師和優秀的運動選手,而對於目前所擁有的一切,那些已經長大的孩子們都說,他們最感謝當地的一位小學老師。
調查者找到了這位小學老師,並且詢問她是用什麼方法,讓這些孩子都能獲得的成就。這位已經上了年紀的老師隻是微微一笑,溫柔地說:“因為我愛這些孩子。”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這個老師才能將任何人都對之不抱有希望的孩子,教導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托爾斯泰曾說:“隻愛我們所喜歡的人,這種愛不能算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對存在於別人心中也存在於我們自己心中的那同一個神的愛。由於這種愛,我們不但能愛自己的家庭,愛那些也愛我們的可親的人,同時也能愛那些曾經做過錯事的人。當我們如此去愛的時候,能比隻愛自己同時也愛愛我們的人得到更大的喜悅。”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關愛的原則建立一個完善的心理預警機製,在這種機製下,每個人都在製造平等並享受平等,用真誠換取真誠,用笑容換取笑容。言行一旦有越軌的傾向,自律的警鍾便會長鳴,提醒我們回歸正常的線路。愛己者才能愛人,在關愛自己中學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
也許是舉手之勞,它卻能使得受助者度過人生低穀,重拾生活的信心;一個輕蔑的眼神,卻會造成一種傷害或心理負擔。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內心的最高層次上樹立一種平等觀,一種關愛觀,一種真誠觀。
我們的心靈是一個待開發的處女地,我們要用愛的哲學開發她,用仁者愛人的理念灌溉她,用友好互助的春風吹拂她,直到人性的花朵處處開遍。關愛的方式無窮無盡——病榻前的幾句問候,邂逅時的一個招呼,就餐時的一個邀請,冒犯時的一句真心致歉,衝突時的一個主動謙讓,憂愁時的安慰,挫折時的鼓勵。隻要我們願意,就可以把關愛的行為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
一顆愛心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財富,一顆有愛之心、一顆善良之心會讓這個世界閃閃發光。愛心也最終能贏得別人的愛和事業的成功。
學會愛,愛需要誠摯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