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牙列缺失修複
考試要點
全口義齒
(1)牙列缺失的定義、病因及影響;
(2)牙列缺失後的組織改變;
(3)牙列缺失修複前的檢查與口腔準備;
(4)無牙頜的解剖標誌;
(5)無牙頜的分區;
(6)全口義齒的固位原理;
(7)與全口義齒固位有關的因素;
(8)全口義齒製作步驟和方法;
(9)口義齒的戴牙;
(10)口義齒修複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11)全口義齒的修理。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全口義齒
1.牙列缺失的定義、病因及影響
(1)定義
牙列缺失是指上頜、下頜或上下頜牙齒全部缺失。
(2)病因
是由於各種原因,如齲齒、牙周病、外傷、頜骨疾病以及老年性退變所致。
(3)影響
牙列缺失後對消化功能、發音功能、麵形、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均有影響。
①對消化功能的影響:由於牙列缺失後咀嚼功能喪失,食物進入口腔後,不能通過牙齒咀嚼碎食物,影響與唾液充分混合;胃液分泌量減少,胃壁鬆弛,胃腸蠕動減慢,加上未嚼的食物進入胃後,加重了胃腸道消化食物的負擔,久之可造成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使消化吸收機能遭到破壞,影響了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進而影響人體的健康。
②對發音功能的影響:由於牙列缺失後口內無牙,造成發音不準,發音不太清楚,尤其是與牙齒有關的音,如齒音s、z、c等,舌齒音D、T等,唇齒音F、V等更困難。
③對麵形的影響:由於牙列缺失,上下頜骨間失去牙的支持,麵下1/3變短,唇頰內陷,肌肉鬆軟,組織鬆弛,口角下垂,皮膚皺紋加深,下頜易前伸,顯出蒼老麵容,直接影響患者的麵容。
④對患者精神、心理狀態的影響:尤其較年輕的無牙頜患者,有未老先衰感,精神壓力大,產生自卑感,因此應予及時修複治療。
2.牙列缺失後的組織改變
(1)頜骨的改變
主要是牙槽骨的吸收,由於牙槽骨是隨著牙齒的生長而發育和保持的,當牙列缺失後,牙槽骨因缺乏功能刺激而不斷吸收,上下頜骨亦逐漸失去原有的形狀和大小。牙槽骨吸收的程度、速度與缺牙的原因、缺牙時間、骨質致密度及全身健康情況有關。如因牙周病所致牙齒缺失,骨質吸收較快而量多,一般各牙先後缺失間隔時間較短,故牙槽骨外形較勻稱。因牙體病所致者,骨質吸收而量少,一般是先後缺牙間隔時間較長,故牙槽骨吸收不均勻,高低不平,外形較不勻稱。缺牙時間愈長,牙槽骨吸收愈顯著。一般失牙初期牙槽骨吸收較快,3—4個月後逐漸減慢,一年以後才相對穩定,但吸收並未終止,若久不修複,則牙槽骨因缺乏正常功能性生理刺激仍可繼續吸收。此外鬆骨質較密骨質吸收快,全身健康情況差者較健康情況好者吸收快。同一患者在同一頜弓上,牙槽骨的吸收亦不相同。
上頜骨的改變:由於牙槽骨的吸收是順牙根方向進行,且上頜骨外側骨板薄而疏鬆,故其吸收是向上向內,頰側骨板的吸收較齶側多而快,使上頜牙槽弓逐漸變小,嚴重者齶頂變平,切牙乳突、顴突與牙槽頂距離漸趨近平齊。內側板改變很小,但吸收亦在不斷進行。
下頜骨的改變:下頜骨吸收的方向,是順牙根方向向下向外吸收,其內側骨板比外側骨板薄而疏鬆,故內側比外側吸收快而多,使下頜弓逐漸變大,嚴重者,其外斜脊,下頜舌骨脊、頦孔和舌隆突等均與牙槽脊頂趨近平齊,形成刃狀或低平的槽脊。因此常見牙列缺失患者的下頜弓大於上頜弓,常表現出下頜前突,上下頜弓關係不協調等。
(2)軟組織的改變
由於牙槽骨的不斷吸收,附麗在頜骨周圍的肌肉、係帶、黏膜等組織也發生相應的改變。肌肉萎縮、唇頰內陷、舌體增大、頰部軟組織內陷、黏膜變薄等。
①肌肉萎縮:由於肌肉缺乏生理功能性刺激,因而失去肌肉正常的張力和彈性,久之,肌肉可萎縮,功能減退。但咀嚼功能亦可隨咀嚼習慣而改變,一般缺牙後下頜易伸向上前方,以求上下頜前牙牙槽脊發生咀嚼接觸,因而使下頜處於前伸位置。
②唇頰內陷:由於唇頰部肌肉失去牙列的支持,加之牙槽骨的吸收而失去原有的形態,致使唇、頰內陷,麵部皺紋增加,鼻唇溝加深,呈現衰老麵容。
③舌體增大:頰部軟組織內陷,由於失去牙列的間隔限製,使舌體向前外伸展擴大,頰部軟組織向內伸展,嚴重者舌體接觸頰黏膜,使整個口腔為舌體所充滿。
④黏膜變薄:由於組織的萎縮,口腔黏膜變薄,失去正常的濕潤和光澤,且敏感性增加,易發生義齒基托的壓痛,有的出現味覺異常和口幹等症狀。
(3)顳下頜關節的改變
由於上下頜失去牙齒的支持、且牙槽骨不斷吸收,垂直距離變低,造成下頜位置不穩定,髁突後移而失去生理性位置,可引起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
3.牙列缺失修複前的檢查與口腔準備
(1)修複前的檢查
全牙列缺失後,由於咀嚼功能遭到破壞,口腔頜麵部及其有關組織結構可能發生一係列形態和功能變化。在製作全口義齒之前,必須對病人進行口腔檢查,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製訂出適當的治療計劃。在V1腔檢查時,除一般常規檢查外,還須著重以下幾方麵的檢查。
口腔檢查包括牙槽脊的情況、頜弓的形狀和大小、上下頜弓的位置關係、頜間距離、齶穹隆的形狀、口腔黏膜及黏膜下軟組織及舌的檢查。
①牙槽脊的情況:牙槽脊豐滿度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牙槽脊高大者對義齒的支持有良好的效果,中等者次之,低平的牙槽脊對義齒的支持和固位較差。檢查時應注意拔牙後傷口的愈合情況,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穩定情況,以及有無骨尖突出。如有尖銳骨尖並有壓痛者,或有明顯的骨結節及倒凹大的情況,應先做牙槽骨修整手術。
②頜弓的形狀和大小:頜弓可分為方圓形、橢圓形和尖圓形以及三者的混合型。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類。檢查時應注意上下頜弓的形狀和大小是否協調,兩側吸收情況是否一致,因為這些與排牙有很大的關係。
③上下頜弓的位置關係:正常上下頜弓相對形狀和大小大致相同,有利於人造牙的排列和義齒的固位,。上頜前突——上頜弓大、下頜弓小,上頜弓在前、下頜弓在後,均可形成,上頜弓位於下頜弓的前方。此種位置關係,前牙的排列比較困難。下頜前突——上頜弓小、下頜弓大,下頜弓在上頜弓的前方和側方,給人造牙的排列也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