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全口義齒的製作步驟和方法

(1)製取印模

全口義齒製取印模的方法很多,一般采取下列兩種方法:一次印模法和兩次取模法。

①一次印模法。取印模時對托盤要求必須嚴格,選擇合適的成品托盤,應用適當的印模材料在口內一次取得印模。取上頜印模時病人頭部不宜過仰,將調好的彈性材料放入托盤內,醫生站在病人的右後方,用左毛中指或食指輕輕拉開病人的左側口角,右手用旋轉方式將托盤迅速放人口內,使托盤柄對準麵部中線,用左手牽引上唇向上,右手輕壓托盤,向上後方向徐徐上壓;並完成印模邊緣區的肌功能修整,成為功能性印模;然後要保持印模的穩定,待印模材料完全結固後,從口內取出印模。取下頜印模時,醫生站在病人右前方,以同法將盛好印模材料的托盤放人病人口內,待印模檬耕結固後,從口內取出印模。下頜印模的磨牙後區,必須包括磨牙後墊。一次印模法常選用海藻酸鹽類彈性印模膠、印模石膏、印模膏、矽橡膠彈性印模材料等。

②二次印模法又名雙重印模法,是在病人口內經過兩次製取方完成印模的方法。方法為選擇合適的成品托盤先取初模,灌出粗略的石膏模型,在模型上製作個別托盤,以少量流動性大的印模材料襯印,以製作最後的工作印模,稱終印模。此法步驟複雜,但易掌握,取得印模準確,臨床使用很普便。操作時注意第二次印模製取時重點是做好肌功能修整。

(2)灌製模型

將印模衝洗幹淨後,再將調拌好的石膏或人造石灌注模型,要求模型表麵清晰準確、無氣泡,邊緣完整,有適當的厚度和寬度,模型底與牙槽脊基本平行。

在灌注模型前應先檢查印模是否完整光滑、邊緣圓鈍、無脫模、無氣泡、印模材料較均勻而不太薄致透露托盤。

(3)頜位記錄

方法和步驟:製作基托,要求基托必須與模型完全貼合,邊緣伸展和厚度適度。在製作好的基托上用蠟條製備牙合提。用袷平麵導板檢查。要求前牙區牙合平麵應放在上唇下約2mm,並與瞳孔連線平行;後牙區牙合平麵與耳鼻線平行。下頜堤形成與上頜相同。確定並校對頜位關係,在確定咬合位垂直距離的基礎上,確定正中殆位反複核實。上下牙合堤咬合廣泛接觸,然後劃出中線、唇高線、唇低線、口角線。用熱蠟刀將上下牙合堤的蠟熔合在一起,用“n”形的不鏽鋼絲燒熱後插入上下牙合堤中,待蠟冷卻後,將上下牙合堤整體自口內取出,把上下頜模型放入基托中使之密合後,即可準備上駱架。

(4)上頜架

將上下頜模型轉移固定到殆架上,以便排牙。應用麵弓上架、韓氏殆架的結構,常用可模擬下頜多種運動的可調式牙合架。上牙合架前,應檢查牙合架各個部位的位置,並將其調整好固定好,以免誤差影響頜位關係。轉移頜位關係,確定髁導導斜度,確定切道斜度。不用麵弓上牙合架基至上簡單牙合架,隻要用麵弓上架的概念,按要求上架及排牙,同樣可作出較好的義齒。總之,用牙合架固定並保持上下頜骨間的位置關係,在固定的模型上排列人造牙,可調節牙列咬牙合關係,使全口義齒獲得較大的咀嚼功能,能夠較好的穩定和固定。

(5)人造牙的排列

人造牙的排列,也是決定全口義齒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選擇合適的人造牙,按病人的口腔特點,按一定的排牙原則,恢複咀嚼功能,改善麵容,改進發音。人造牙分塑料牙和瓷牙兩種。人造牙的選擇主要從大小、形態、顏色等方麵選擇。

人造牙排列的原則為:①上下牙列抬麵應有廣泛緊密接觸,前牙應避免深複牙合;②牙列應盡可能排在牙槽脊的主承托區;牙合平麵應平分頜間距離;合理控製牙合力的大小和分布。符合機械力學的原則。③應用生物力學原則;按解剖標誌排列、按無牙頜患者的自然牙列區排牙。

前後牙的排列位置要求、方法、步驟很重要,須熟練掌握。在牙合架上排好人造牙後,應檢查各牙位置是否合適,平衡牙合的應用,非正中牙合關係位置時,是否達到全麵的平衡牙合。

(6)試戴全口蠟型

將排好牙的全口義齒蠟型戴入病人口內,檢查正中牙合關係是否有誤。若一側偏抬,則為正中牙合關係有誤,需重新確定正中牙合關係。檢查垂直距離有無過高過低的現象。如垂直距離過高,病人上下唇不易閉合,可拆除下頜人造牙,換取軟蠟提,重新確定垂直距離。如垂直距離過低,可用軟蠟2。3層,放在雙側後牙耠麵上,重新咬合,直到取得正確的距離。平衡耠接觸的檢查時,在正中拾關係正確後,再檢查前伸和側向運動的平衡接觸。最後檢查牙齒的位置、前牙中線是否和麵部中線一致,唇舌向及近遠中傾斜度,超複牙合關係是否與麵部外形協調,發現問題可在矜架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