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行特征及其有關因素

(1)地區分布

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公布的資料說明,當前世界上齲分布的特點是工業化國家齲均及患齲率較發展中國家高。這種分布的特點可能與生活水平、飲食習慣有關。

(2)時間分布

工業化國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居民患齲情況逐年上升,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但從70年代後,由於工業化國家開展了口腔保健工作,使齲均和患齲率在逐年下降,齲病在部分工業化國家中正處在被消滅階段。相反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口腔保健工作沒有與經濟發展同步,故多數國家人民的患齲率正在逐步上升。

(3)人群分布

有年齡、性別,年齡城鄉差別以及民族的不同齲病的發生率也有相當的差別。

(4)影響齲病流行的因素

①氟的攝入量;②飲食習慣。

三、牙周病流行情況

1.牙周健康指數

(1)口腔衛生指數

簡化口腔衛生指數,隻檢查有代表性的6顆牙,即l6、26、11、31的唇(頰)麵,36及46的舌麵。該指數包括軟垢指數和牙石指數。人群口腔衛生指數為人群軟垢指數與牙石指數之和。

(2)菌斑指數

菌斑指數特點為考慮齦緣部位的菌斑厚度,而不估計菌斑覆蓋在牙麵上的麵積。檢查牙位為全口牙或有代表的幾顆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0=近齦緣區無菌斑;l=近齦緣區的牙麵有薄的菌斑,但視診不可見,若用探針尖的側麵可刮出菌斑;2=在齦緣或鄰麵可見中等量菌斑;3=齦溝內或齦緣區及鄰麵有大量軟垢。

(3)牙齦指數

隻局限於牙齦組織的性質改變,不考慮牙周袋的深度及牙槽骨喪失的程度。牙齦指數記分標準:0=牙齦健康;1=牙齦呈輕度炎症,牙齦的色有輕度水腫,探診不出血;2:牙齦呈中等炎症,牙齦色紅、水腫光亮,探診出血;3=牙齦呈嚴重炎症,牙齦明顯紅腫或有潰瘍,並有自動出血傾向。

(4)齦溝出血指數

適用於牙齦炎的實驗流行病學研究。

(5)社區牙周治療需要指數

這個指數主要說明人群中需要進行牙周治療的情況,對牙齦萎縮與齒槽骨吸收情況、牙周附著喪失的程度等不做觀察。

2.流行特征及其有關因素

(1)地區分布

根據WH0近年來所公布的資料,全球居民牙周疾病患病的規律為二高度工業化國家患病率低,發展中國家患病率高。我國各地區中、小學生牙齦炎患病率普遍較高。

(2)時間分布

工業化國家的兒童、青少年在60年代初,牙齦炎的患病率也相當高,70年代後,由於牙科公共衛生學的發展,人群中的牙病不但得到了控製,而且預防工作的開展也逐年有所提高。首先是青少年兒童的齲病、牙齦炎患病情況持續下降,然後擴大到成年人。

(3)人群分布

年齡、性別、城鄉差別以及民族的不同,牙周病患病率也不相同。

(4)影響牙周疾病流行的因素

有口腔衛生:口腔衛生的好壞與牙周健康有直接關係。口腔衛生好,也就是菌斑清除得徹底,牙齦炎患病率必然低。牙周疾病的患病率及嚴重程度與牙麵菌斑量成正比;吸煙:據多數學者研究結果,認為吸煙是牙周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四、口腔健康狀況調查與評價

1.調查目的

因為調查項目和對象的選擇,都是根據目的而確定的。調查目的也涉及到指數的選擇,因此必須在調查前明確目的。

2.調查項目

調查項目是根據調查目的和預期分析的指標而定。

3.指數與標準

調查標準的確定非常重要,應根據調查目的確定使用的指數和調查標準。標準不一致可導致所收集到的資料缺乏可比性,因此在調查設計中首先要根據目的而確定調查標準。

4.調查方法

(1)普查

為了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常常需對該地區所屬的學校中全部學生進行口腔檢查,以便開展計劃性口腔防治工作,這種方法為普查。

(2)抽樣調查

為查明某病在某地區的現患情況或流行強度,多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所謂抽樣即從目標地區的總體人群中,按統計學原則抽取部分人作為調查對象,這個程序稱為抽樣。,被抽到的人群稱為樣本人群。抽樣調查是用樣本人群調查的結果,推斷目標人群的現患情況。這種檢查方法的優點為:省時間、省勞力、省經費,且所得資料同樣具有代表性。

(3)預調查

在調查前,為了初步了解被調查群體患病特點,有時須先進行預調查,即先對有代表性的少數人做口腔檢葑以便發現調查項目的設計是否完備,同時還可以使調查人員統一標準,取得經驗,為正式調查打下基礎。

(4)捷徑調查

其目的是為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某群體中口腔健康狀況,並估計在該群體呻開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要人力、物力。因為這種方法隻查有代表性的指定年齡組的人群(6、12、15、18淄一44歲、65—74歲),所以節省時間和人力。

5.樣本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