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長發育
早產兒比足月兒生長發育快得多,對鈣、鐵等礦物質及維生素D、c、A等的需要量相對地比足月兒多,必須充分補充以防佝僂病及貧血發生。
2.早產兒護理
(1)保暖
生後即予擦幹,放在經過預熱的暖包中,可減少熱量的散失。一般室內溫度宜在24~27℃,相對濕度55%~65%或更高些,亦可用熱水袋保暖,但要防止燙傷。
(2)喂養
目前主張提早喂養,以減少低血糖與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首選母乳,需人工喂養者可先用l:1稀釋牛奶,以後逐漸增加含量。能吸吮者可直接喂哺母乳。
(3)給氧和防止窒息
有呼吸困難或青紫者,應立即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並給予氧氣吸人,氧的含量以30%~40%為宜,給氧時間不要過長,以防晶體後纖維增生及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生。
(4)預防出血
常規肌注維生素K,l~5m9,每日1次,連續3日。
(5)預防感染
嚴格執行消毒製度,加強皮膚、口腔、臍部及臀部護理。
三、新生兒常見疾病
1.新生兒硬腫症的臨床表現與防治
新生兒硬腫症早期表現反應差、哭聲低微、吸吮困難,病情加重時即見低體溫、硬腫和多器官損害等臨床特征。體溫常降至35℃以下,重症常
205tmaol/L(12m9/dl);黃疸持續過久(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黃疽退而複現,血清結合膽紅素>26tmM/L(1.5m9/cU)。
感染性:①新生兒肝炎;②新生兒敗血症;③其他。
非感染性:①新生兒溶血病;②膽道閉鎖;③其他:母乳性黃疸,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6一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藥物性等。
3.新生兒黃疸常見疾病鑒別
應注意以下重點:
(1)病史
①黃疸出現時間:如在24小時以內應首先考慮新生兒溶血症,其次考慮CMV等先天感染,2~3日者以生理性黃疸最常見,ABO溶血症亦應除外;4~7日者以敗血症、母乳性黃疸多見,7天後呈黃疸者則敗血症、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等均屬可能。
②黃疸發展速度:新生兒溶血症最快,其次是敗血症,新生兒肝炎及膽道閉鎖發展較慢而持久。
③糞便及尿色:糞色甚淺或灰色,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兒肝炎或膽道閉鎖。
④家族史:家族有蠶豆病患者應考慮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應除外肝炎。
⑤妊娠史、生產史(胎膜早破、產程延長提示產時感染)。
(2)糞便有明顯膽色素
應考慮新生兒溶血症和敗血症
①如有感染中毒表現,應進行血、尿培養。
②如有溶血表現(網織紅細胞增高,有核紅細胞>2~10/100紅細胞),應檢查母嬰AB0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者即Rh血型不合,AB0溶血病患兒抗體釋放試驗呈陽性。上述試驗陰性者或出生3。4日始發病者應除外G6PD缺陷病。
(3)糞便幾無膽色素、尿色深、尿膽紅素陽性者
應考慮新生兒肝炎和膽道閉鎖,因前者常造成較久的基本完全性肝內梗阻,兩者鑒別較困難,以下檢查可供參考:①血清膽紅素多次測定,逐漸增高提示膽道閉鎖,若有波動或不規則下降提示肝炎;②血清轉氨酶早期明顯增高者提示肝炎;③血清甲胎蛋白>40nw'L提示肝炎;④核素肝、膽掃描;⑤B超;⑥肝活檢;⑦剖腹探查:爭取在2個月內施行,因為膽道閉鎖在3個月後逐漸發展為肝硬化,就失去了手術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