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

一、小兒消化係統解剖生理特點

解剖生理(胃、腸、肝)特點。

二、小兒腹瀉病

①病因;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

④治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小兒消化係統解剖生理

特點

小兒唾液中澱粉酶量低,至3~4個月始達成人量的1/3,故3個月以下的小兒不宜喂澱粉類食物。嬰兒胃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易發生溢奶,嘔吐。小於6個月小兒的胰澱粉酶活性較低,l歲以後才接近成人,故不宜過早地(3—4個月以前)喂過多澱粉類食物。嬰兒腸道細菌受食物成份影響,母乳喂養者以雙岐杆菌為主,人工喂養者以大腸杆菌最多;一般情況下胃內幾乎無菌。

二、小兒腹瀉病

1.病因

(1)易感因素

①消化係統發育不良,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故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②胃內酸度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嬰幼兒易發生腸道菌群失調。

(2)感染因素

①腸道內感染。

②腸道外感染。由於發熱及病原體的毒素作用可使消化功能紊亂。

(3)非感染因素

飲食因素和氣候因素。

2.臨床表現

(1)腹瀉的共同臨床表現

①非感染因素和非侵襲性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輕型腹瀉多為飲食因素或腸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腸道內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感染引起;重型腹瀉多由腸道內感染所致。

胃腸道症狀:食欲低下,常嘔吐,腹瀉頻繁,蛋花湯樣或水樣,大便可見鏡檢脂腸球及少量白細胞。

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a.脫水。由於吐瀉丟失體液和攝入量不足,使體液總量,尤其是細胞外液量減少,導致不同程度的脫水;由於腹瀉時水、電解質兩者喪失比例不同而引起體液滲透壓的變化,即等滲、低滲或高滲性脫水,臨床呈現不同表現。

b.代謝性酸中毒。由於腹瀉丟失大量堿性物質,酮體生成增多,乳酸堆積,尿量減少、酸性代謝產物瀦留等造成。

c.低鉀血症。由於胃腸道分泌液中含鉀量較多,嘔吐和腹瀉可大量失鉀,故腹瀉兒都有不同程度缺鉀,尤見於久瀉和營養不良兒。

d.低鈣和低鎂血症、低磷血症。

②侵襲性細菌性腸炎:臨床症狀與細菌性痢疾相似,嚴重者可發生休克。鏡檢大便有大量白細胞和不同數量紅細胞,常有吞噬細胞。

(2)幾種類型腸炎的臨床特點

①輪狀病毒腸炎:多見於秋、冬季。嬰幼兒發病多常見於6。24個月d,JL。無明顯中毒症狀,先吐後瀉,大便特征為水多(水樣或蛋花湯樣)、量多、次數多(每日l0次以上),無腥臭味,常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症狀,為自限性疾病。

②大腸杆菌腸炎:可分產毒性大腸杆菌腸炎、致病性大腸杆菌腸炎、侵襲性大腸杆菌腸炎等。

③空腸彎曲菌腸炎、耶爾森菌腸炎、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及上述的侵襲性大腸杆菌性腸炎均有侵襲性細菌性腸炎的表現。

④抗生素誘發的腸炎:

a.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凝固酶試驗陽性,大便呈海水藍色。

b.偽膜性小腸結腸炎。

c.真菌性腸炎,大便可見豆腐渣樣血塊,鏡撿可見真菌孢子和假菌絲。

(3)遷延性和慢性腹瀉

病程2周至2個月為遷延性腹瀉,超過2個月為慢性腹瀉。

3.診斷

根據大便檢查有無白細胞將腹瀉分為兩組:

①大便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為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腹瀉,包括病毒、非侵襲陛細菌、寄生蟲等腸道內感染;腸道外感染;喂養不當等非感染因素。多為水瀉,或伴脫水症狀。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a.“生理性腹瀉”多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