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和負麵追求斷、舍、離(1)(2 / 3)

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物欲的奴隸

一個貧窮青年賣掉母親留下的一塊精美地毯,得到了一大袋金幣。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金幣,青年很興奮。為了防賊,他將金幣放在罐子裏埋進後院。每天晚上,青年會拿出罐子,一遍一遍數他的金幣,一次次對自己說:“我是個有錢人,哈哈!”

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青年每天做苦工、吃粗糧,穿的衣服上全是補丁,但他每天依然數金幣,認為自己是個有錢人。一天晚上,盜賊偷偷挖走了罐子,第二天,發現失竊的青年坐在院子裏大哭,哭聲引來了青年的鄰居。

鄰居們知道了事情經過,他們問:“難道你一枚金幣都沒有花嗎?”

“當然沒有!”青年回答,“我一枚金幣也舍不得花!”

“那麼,你不必傷心,反正這些錢在你手裏和丟掉沒有什麼區別。”鄰居們說。

青年賣掉母親的遺產,得到了一袋金幣,把金幣埋到院子裏,每天辛苦工作,回家數那袋金幣,享受擁有金錢的快感。金幣失竊後,青年因為自己的不幸大哭,鄰居冷靜地指出:“錢在你手裏和丟掉沒有區別。”金錢如果不消費,僅僅儲存起來,不派上任何用場,再多的錢也和廢銅爛鐵或一堆廢紙一樣,白白浪費存儲空間。

人們常常用“守財奴”來形容那些一心占有金錢,擁有大量財富卻一毛不拔的人。他們雖然是富翁,看上去卻連窮人都不如,他們每花一分錢就覺得心如刀割,舍不得為自己、為別人消費,隻想把錢堆在倉庫裏。金錢的價值在於交換,可以給人帶來各種層次的滿足,例如住房、飲食、衣著、娛樂……都能用金錢予以滿足,隻要不過量,不濫用,擁有金錢就是生存和生活的保證。守財奴們卻把金錢當做收藏品,完全扭曲了金錢的價值。他們看似是金錢的主人,其實卻成了金錢忠誠的仆人——一個暫時的保管者,一個活動的保險櫃。

歐美大富翁們教育子女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這些富翁大多經曆過創業、守業的艱苦時期,不期望他們的後代是隻懂得揮霍的紈絝子弟,他們會鼓勵後代從小就認識到金錢的價值,靠自己的勞動換取需要的零用錢,他們也不會縱容孩子的欲望,讓他們養成揮金如土的習慣,他們用這種方法告訴子女,金錢來之不易,要用它們做最有用的事,而不是胡亂使用。更重要的是,富翁們希望子女們不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那些金錢無法買到的東西,而不是從小就為金錢生活,成為金錢的奴隸。

一個富翁即將去世,他不必找律師訂遺囑,因為他沒有親人,也沒有後代。躺在病床上,富翁感到無比後悔。

年輕的時候,他曾經有一個深愛的女人,他們本來想結婚,可是男人工作太忙,常常忽略女朋友,最後女人選擇分手。後來男人和別人結婚,有兩個兒子,他們的母親死得早,男人忙著賺錢,把孩子們交給仆人管教,結果兩個孩子一個吸毒致死,一個鬥毆被人打死。

如果不是忙著做生意,也許他會和最愛的那個女人結婚,或者和自己的兒子們朝夕相處,都是很幸福的生活。富翁流著淚想起這些,又想到他的財產,他以為這些財產屬於他,他是主人,其實是它們奴役了他,讓他一輩子都為這些財產賣命,臨死卻不能帶走一分一毫。

在富翁人生的最後歲月裏,陪伴他的不是溫情和噓寒問暖,而是冰冷沉重的金錢枷鎖,曾經他因為賺錢所拋棄的一切,在現在看來格外珍貴。沒有後代的富翁努力一輩子,死後這筆財富就會煙消雲散。他第一次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後悔自己為了追逐金錢失去了那麼多珍貴的東西。可人生不能重來,後悔無濟於事,他也隻能孤單地走向死亡。

人們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事實上,金錢沒有思想,不能作惡,作惡的是人的貪欲。它能夠摧毀一個人的意誌,占據一個人的生活,當人們把對金錢的追求當做生命的重心,他們很自然地拋棄其他東西,商人拋棄信用,官員拋棄廉潔,甚至拋棄學業、愛情、健康……直到失去一切,他們才恍然明白手中的金錢可以衡量,可以是一個數字,而失去的那些東西卻無法估價,因為它們是無價的。

金錢能夠換來最實在的物質,滿足我們的需要,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也能夠用來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所以,想要得到金錢並沒有錯,關鍵是一個人如何駕馭金錢,是使用金錢無止境地滿足自己的私欲,讓自己終生生活在對物欲的追求中不能自拔;還是讓金錢為自己服務,操縱它滿足生活的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財富隻有合理地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別讓金錢失去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