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我們除了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在對方的表述過程中,做出必要的回應,隻有這樣,才會使得溝通過程更加順暢,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反饋效應
著名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證明了反饋對人際關係的積極作用。
赫洛克把接受測試者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做難度相同的工作。
第一組:激勵組,每次工作之後給予鼓勵和表揚;
第二組:受訓組,每次工作後都要嚴加批評;
第三組:被忽視組,每次工作後都不予以評價,讓他們靜靜地聽前兩組受表揚或挨訓;
第四組:控製組,每次工作後不予以評價,而且和其它三組隔離,也收聽不到關於其它三組的評價。
實驗結果表明:第一組(激勵組)和第二組(受訓組)的成績最好,第三組的次之,第四組(控製組)成績最差。而激勵組的成績不斷上升,學習積極性高於受訓組,受訓組的成績有一定波動。這說明,及時對學習和活動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學習和活動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正如實驗結果所顯示,有反饋(知道學習後的測驗成績)比沒有反饋(不知道測驗成績),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反饋效應”啟示我們,積極有效的反饋是任務目標達成的必要條件,同理推知,如果我們在和別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能積極、及時地進行反饋,如肢體語言表達、現場提問等,那麼我們也就很容易達成溝通目標。
靈活有效的反饋手段
根據交流對象的不同、溝通話題的不同、交流情境的差異,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反饋手段。
●自我尋求反饋
自我反饋是你在傾聽別人或者自己表達時,由於遇到困惑或疑問時,適時停頓一下,問對方“是不是這樣?”“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你明白嗎?”通過尋求自我反饋,你和對方在交流過程中的認識就不會發生敘述和理解上的偏差,交流也更加積極有效。
尋求自我反饋的時機,往往在對方沒有聽明白或者露出困惑的表情時。在你表達觀點的時候,別人說:“請重複一遍好不好?”“對不起,我沒明白你的意思”,或者根據對方的肢體語言和表情看他們對你表達信息的反饋,你可以及時糾正內容或調整溝通的方式。
●推動性反饋
推動性反饋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交流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指在傾聽時,用附和聲“嗯”、“啊”、“是的”、“對,就是這樣”等等回應來推動對方的表達。選擇推動型反饋手段,可以既不打斷對方,又給對方積極反饋,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
●糾正性反饋
“你這個不對,這樣一定行不通……”
試想,當我們這樣向別人反饋時,對方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我們的溝通還能成功嗎?即使是糾正別人的觀點,我們也要提高說話的技巧,把話說得好聽點,讓對方樂於接受。
行政部王主任,對文員小敏說:“你今天穿了這樣一件漂亮的裙子,更顯出了你的美麗大方。”小敏突然聽到了上司對她這樣的誇獎,受寵若驚。王主任接下去說道:“如果你以後打字的時候,對於標點符號注意一些就更好了。”聽完王主任的話,小敏心頭慚愧,下定決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一定要改正。
一位“海龜”在描述他回國創業時,講了一個與他人溝通時運用轉折詞的精彩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