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往的過程其實就是給對方選擇的過程,他可以選擇與你交往,也可以選擇和你斷絕關係,關鍵就在你自己。想要贏得人心,一定要記住:給別人的選擇應該是真正的選擇而不能是限製性的選擇。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霍布森選擇效應
托馬斯·霍布森是17世紀劍橋地區的一個驛站老板,當年的驛站都向顧客出租馬匹。霍布森承諾:買或是租我的馬,隻要給一個相當的價格,就可以自己隨意挑選。
其實這是一個圈套。
他把馬圈隻留一個小門,大馬、肥馬、好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馬、瘦馬、次馬。霍布森隻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挑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隻是一個最差的選擇。顯然,這種附加條件的選擇實際上就等於告訴別人沒有選擇。後來,人們把這種隻有一種方案可供選擇的選擇方式稱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關於自我選擇的角度來說,“霍布森選擇效應”顯然是社會角色扮演者的一大忌諱。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誰就不可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真正贏得人心。
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選擇的課題,總是伴隨著你贏得人心之路,伴隨著你良好人際關係的全過程。讓人遺憾的是,在給別人選擇時,我們往往都像那個驛站老板霍布森一樣,陷入了“霍布森效應”的困境。
那麼,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我們該如何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呢?
平等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人人都有尊重需要,要想做到尊重別人或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平等待人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平等之餐可以滋潤心靈”。生活中,沒有不可與之建立交往關係的人,前提是我們要學會平等待人。這樣才能博得對方在心理上對我們的認同,才能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
●拋棄歧視,認識自己
一位電影明星去修車時,剛好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輕的修車女工。然而,讓他頗為不解的是,在這個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城市裏,居然有這樣的一個人對於他的出現無動於衷。習慣了被年輕女孩的尖叫聲包圍的電影明星頓時對眼前的女孩產生了好奇。
“你喜歡看電影嗎?”他試探地問道。
“當然喜歡,我是個影迷。”
修車女工麻利地舞動著手中的工具,不一會兒便修好了電影明星的車,並示意他可以把車開走了。電影明星覺得很掃興,不甘心地說:“我怎麼知道你修好了沒有,你得跟我一起試試這車。”姑娘同意了他的提議。
在車上,電影明星又問了一遍:“你喜歡看電影嗎?”
“先生,我已經回答過了,我是個影迷。”
“那你不認識我嗎?”電影明星終於忍不住問了出來。
“怎麼會呢?你一下車,我就認出你來了。”
“那你為何對我這樣冷淡呢?”電影明星更為不解。
“不,我沒有冷淡,隻是不像別人那樣狂熱。對於我的工作來說,你隻是一位來修車的顧客,而不是一位電影明星。”
電影明星聽完,沉默良久,說道:“謝謝你,小姐!你使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價值。”
“認識你自己”,希臘神廟上的這句先哲的警言是寫給一些自我感覺還不錯的人的建議,因為人有的時候會不自覺的“高看自己”。特別是人在麵對某一方麵不如自己的人時,常常會忘記“人人都需要尊重”的心理規律。心理條件反射理論認為,當人在受到歧視時,為避免再進一步受到“加害”,會隱蔽起自己的身體和思想。這樣,我們就無法與他直接地交流,最終會導致失去與他交往的機會。所以,哲學家叔本華不止一次的提醒世人,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