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自己,忘記有“我”
平等待人的前提是在心理上把彼此的距離拉平拉近,把對方的人格與自己的人格平等看待。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與人的實際交往中,越是將自己看的很重,自己的受挫感越強。
諾貝爾文學獎得者蕭伯納到蘇聯訪問期間,在住處附近散步時偶遇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向蕭伯納講了許多關於這個城市的故事。當小姑娘準備離開時,興致頗好的蕭伯納隨口說了一句:“回家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作家蕭伯納。”
小女孩聽完,也學著蕭伯納的語氣說道:“回去也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玩的是美麗的卡秋莎。”這件事讓蕭伯納深有感觸,即使是一個孩子,在內心中也是渴望被平等對待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精神病患者稱“我”的次數比一般正常人要多上十二倍。這並不是愛說“我”字的人都有患精神病的傾向,隻是為了說明,在談話時,總是“我,我……”不斷的人,都是喜歡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裏,眼中隻有自己,很少在意他人與外在的世界。這樣的人,要想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很困難的。如果你留意過善於溝通的高手,就會注意到,在談話中,他們更多地使用的是“你”,而不是“我”的稱呼。心理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在談話中,越少使用“我”這個字,越會傳達給對方“我希望多了解一下你”的信息。
拓展思維活動的包容性
給予和尊重對方的任何選擇需要我們在思想上做到有包容性,在思維活動中避免“封閉性”和“趨同性”。所謂思維的“封閉性”,就是看不到客觀世界、環境係統的開放性。這種封閉性又必然帶來“趨同性”,它規定了人的思維活動總是朝著單向選擇性進行,不去尋找新的視角,開辟其他可能存在的認識途徑。
●多觀察、多思考
要避免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得去充分認識客觀世界、係統環境的開放性,開拓視野的多維性。客觀世界是不會讓人隻走一條路的。也就是說,在給你朋友的建議中,肯定有不同的選擇,而你能提出這些不同的選擇的惟一辦法就是要多觀察,多思考。
●現實如此,並非必然如此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思想:一件事情發生了,就覺得它是必然的?其實,發生了的事隻不過是無數種可能中的一種可能。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在給朋友的選擇時,多提供幾個可以完全供他實踐的想法。
●要有“來自自我”和“來自他人”的不同意見
在為你朋友構想選擇方案的時候,應該讓思路暢通無阻。選擇的多方案之構成,還需要來自他人的充分的不同意見。一項選擇的優劣,一種判斷、決策的正誤,不決定於意見的一致。隻有以對立的觀點、不同的談論和不同判斷的選擇為基礎,才容易做出好的選擇、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