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條心理守則。也就是說,在與他人交往時,想要贏得人心,就必須與他在行為與思想上保持步調一致,這也是人際交往過程中駕禦關係場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基本準則。
【心理學知識】人際關係的平衡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人際關係的平衡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人與社會因素(社會、事件、他人、文化等)相互作用中,實現動態平衡的過程。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建立關係是通過某些事形成的。比如,某人P喜歡K歌(X),另一人O也喜歡K歌(X),於是P對O會產生好感和積極的情感評價,並有可能相互建立友好關係。
在這個人際交往的互動圖中,P、O兩人和事件X,這三者共同構成了環狀的封閉係統,被稱為P-O-X三角。如果分別用正負符號來表示P和O這兩個人對事件X的肯定和否定的態度,則會形成8個不同的P-O-X三角。當模型中的三個符號相乘為正號時,模型是平衡的,當模型中的三個符號相乘為負號時,模型是不平衡的。
在上麵的例子中,由於P、O和K歌(X)三者之間都是正向關係,即P對X,P對O以及P以為O對X都有具有肯定的態度傾向或積極的情感評價,所以對P來說心理是平衡的。
海德及後來的社會心理學家紐科姆等人的研究表明:當人與他人及事物之間的關係處在不平衡狀態時,交際雙方體驗到的是不愉快。這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作為一種動機,驅使人采用多種方式,將不平衡狀態轉化成平衡狀態。所以,人際交往的最終狀態都是平衡狀態。在交際之初的8個三角形最終都會演變為以下4種:
那麼,是不是在以上4種平衡狀態下,人們就會對交際對象做出積極的情感評價呢?
他們的進一步研究又表明:平衡狀態下,交際雙方P和O處於肯定(+)時要比人際關係處於否定(-)時更令人愉快。也就是說,如果要想讓對方對我們產生肯定的態度或做出積極的評價,我們必須使自己和對方處於圖(1)或圖(2)的狀態:給予對方肯定的評價,並與對方在同一事物上保持一致的態度。
在生活中,有的人往往認為對對方給予肯定的評價,就會博得對方的好感,然而,有時候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也就是說,在你沒有掌握評價他人的技巧時,即使是肯定的態度也會適得其反。
對他人的評價要有技巧
有技巧地評價他人,這似乎是一個很難的題目。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推孟說過:“在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間差別最大的四種品質是:取得最後成果的堅持力、為實現目標不斷積累成果的能力、自信力和克服自卑的能力。”這段話實際上強調兩個內容:堅持力和自信心。堅持力涉及到積累的毅力,自信心涉及到不斷克服自卑的意誌。
那麼,我們就從這兩方麵來對他人進行評價。
●團結——批評——團結
朋友做錯了事並不可怕,怕的是做錯了不知道錯,知道做錯不改錯,把犯下的錯誤當成是“功勞”,看成“光榮”。在評價他人時一定要適度,文過飾非,隻講好不說差,同樣是片麵,同樣不是實事求是。
“團結—批評—團結”這種方法就是最好的一種評價他人的方法,並且已經得到了曆史的驗證。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在尋找雙方的平衡點時,一定要想到用這種方法。
●盡量不說有“危險”的評論
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位官員微服私訪,路過田間,看到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就大聲問:“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農夫一言不發,到了地頭,農夫才在他耳邊小聲說:“邊上的那頭牛更棒些。”官員很奇怪,問他為何這麼小聲說話?農夫回答:“如果我大聲說這頭牛真棒,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裏分辨出我對它們的評價,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不夠優秀的牛心裏會難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評價對方時,如果有“危險”的評論因素在,就不可讓當事人聽到,或者盡量不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