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傾聽時你還要具備足夠的耐心。戴爾·卡耐基說:“耐心地傾聽與你說話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再也沒有比這麼做更具恭維的效果了。”保持耐性,讓對方陳述完整,不要隨意插話打斷其完整地敘述,自己內心的想法,要留到對方說完之後再與其溝通。注意力既要集中地聽,動作上也不能做毫不相關的事兒,比如玩弄手裏的筆、頻繁的顛腳、做某些不雅的小動作。
不宜過早作出結論或者輕易作出判斷,輕易說出結論,不再傾聽他人的意見,溝通就會被迫停止。所以要有足夠的耐心,保留自己的判斷,直到事情清楚、證據確鑿。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說話比不說話更有效的例子並不多,說得多就意味著錯得多,還是少說為妙吧,除非到了非說不可的時候。在銷售中,這句話就更是至理名言,若是給顧客下訂單時,對方出現一會兒沉默,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義務去說些什麼。相反,你要給顧客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作決定。千萬不要自作主張,打斷他們的思路,否則你就是後悔都來不及。請記住,人們更願意聽到的是自己的嗓音。
在與人交際過程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機遇。相反的,如果隻是一味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會讓人對你的談話不感興趣,你也無法說服對方。總之,掌握好傾聽這種技巧,你就能夠在交際中獲得更大的機遇。
美國作家愛麗思·米勒說:“傾聽意味著對別人的話持一種精神飽滿和感興趣的態度。你應像一座禮堂那樣傾聽,在那裏,每一個聲音都更飽滿、更豐富地返回。”中國有句俗語:“看人看相,聽話聽音。”一個會說話、會辦事的人,也是一個會“聽話”的人。他能聽出對方的真實意圖,從而說出對方愛聽的話,做對方希望他做的事。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中,巧妙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是一門藝術,同樣,巧妙地聽出對方的話外之音也是一門藝術。有的人隻顧自己直抒胸臆,完全不管對方的反應,這是不懂說話技巧的說話人;有的人隻聽到對方的表麵意思,領悟不到對方說話的真正意圖,這是不懂傾聽的聽話人。要會說話,既要會說,又要會聽,還要能聽出弦外之音。
一個人選擇的話題,往往不自覺地呈現出他思想的端倪。如果對方問起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你在回答的時候就要注意。比如,當他人問及你的經濟狀況時,可能的弦外之音是:“你有餘錢可借嗎?”有時,領導並不會把所有的事情都說透說破,他可能隻是試探性地詢問,或者巧妙暗示,如果下屬能及時地接收到領導的暗示信息,並能作出反應,就會增加與領導交流的默契,促進與領導的溝通。聽不懂領導的弦外之音,就很可能誤解領導的用意,錯失晉升的良機。
劉曉娟是企業人力資源部的職員,有一次,老板和她談話,先是誇了她的業績不錯,認為她可以擔當更重的職責,然而又說最近行業不景氣,利潤比去年下滑得厲害,最後就問她如果她做主管的話會不會考慮裁員。
劉曉娟愣了一下,隨口就說:“不會。因為很多同事是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板臉色稍變,沒多久,劉曉娟的同事就升到了主管的職位。
事後劉曉娟才想清楚,老板的意思就是想裁員,如果她不是從個人感情的角度去看問題,而是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去考慮,那麼升職的就會是她。
有了這個教訓之後,劉曉娟遇事多了一些思量,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也學著聽老板的話中話。有一次老板要去歐洲出差,在此之前問劉曉娟:“你的英語和外國人交流沒問題吧?”雖然劉曉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不那麼自信,但她聽懂老板的潛台詞:“如果英語水平好,就可以一起去歐洲。”劉曉娟當時就回答說:“沒問題!”然後,她利用下班時間使勁補習英語。果然,她獲得了這次機會。
和老板一起在法國的時候,他們拜訪一些老客戶,老板對其中一位客戶的產品很感興趣,但又覺得對方價格偏高。他用詢問的口氣問劉曉娟:“你覺得這個產品怎麼樣?”劉曉娟給他的回答是:“很不錯,值得購買。”劉曉娟從老板的言行中感受到老板已經做好了買的決定,他來問她隻是希望也能得到她的讚同。果然,老板高興地和這家公司簽了約。
後來,老板有事便經常與劉曉娟商量。
劉曉娟在領導問她與晉升有關的話題時沒有反應過來,在回答時也隨口回答,沒有領悟到領導的“弦外之音”,失去了晉升的機會。後來,她在出國的事上學會了根據領導的“弦外之音”來回答,果然得到了器重。這就是懂得“聽話”獲得的好處,能在回答對方的問話時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