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3 / 3)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感情或意見,都會在說話方式裏表現出來。當對方對你有質疑時,提問會氣勢洶洶,不依不饒;當對方對你有敬佩之意時,說話會謙恭有禮;

當對方看不起你時,說話時會帶有譏誚、嘲諷之意。在聽話時要仔細揣摩,聽出對方的真實想法。

戰國時期,鄒忌當了齊國的丞相,淳於髡心裏很不服氣,就帶了幾個學生來見鄒忌。

淳於髡大模大樣地坐在上位,問鄒忌:“做兒子的不離開母親,做妻子的不離開丈夫,對不對?”鄒忌聽出了他問話的言外之意,馬上應答說:“對。我做臣子的不敢離開君主。”淳於髡說:“車軲轆是圓的,水是往下流的,是不是?”鄒忌想了想,回答說:“是。方的不能轉動,河水不能倒流。我不敢不順著民情,親近萬民。”淳於髡又說:“貂皮破了,不能用狗皮去補,對不對?”鄒忌說:“對。我絕不能讓小人占據高位。”淳於髡接著說:“造車必須算準尺寸,彈琴必須定準高低,對不對?”鄒忌明坦然應對說:“對。我一定注意法令,整頓紀律。”淳於髡聽了這些回答,站起來恭恭敬敬地向鄒忌行了個禮就告辭了。

同來的學生問:“老師剛來見丞相時是那麼 神氣,怎麼臨走時倒向他行起禮來了?”淳於髡說:“我本來想用一些啞謎難倒他,讓他知道自己才疏學淺。沒想到,我才提了個頭,他就聽懂了我的言外之意,並順口接了下去,他的才幹確實不小啊!對這樣的人我怎麼能不行禮呢?”在這場談話中,淳於髡想用一些謎語來考鄒忌,麵對這麼多稀奇古怪的問題,鄒忌為什麼都能對答如流呢?

這是因為他從淳於髡的問話的方式中,聽出淳於髡問話的真意。正因為鄒忌聽懂了淳於髡的弦外之音,所以在回答問題時正中要害,最終贏得了淳於髡的尊重。

人內心深處的想法,會在說話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反映出來。他本人可能沒有直接告訴你,但是你卻可以把它“聽”出來。如果他經常向你提起他的某項成就,很可能就是在向你炫耀,這時,你可以大方地表示讚美,讓他覺得有成就感;如果他經常向你訴說家庭的苦惱,很可能是在無形中把你當成傾訴的對象,這時,你可以根據事情的大小給他安慰和勸解;如果他經常使用第一人稱單數,那麼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可能很強,你在說話時要注意維持他的自尊心;如果他經常說“我們”,他可能缺乏個性,喜歡隨聲附和,那麼你在與他相處時要有主見。

當他人向你傳遞出強烈的暗示信息時,你要能捕捉到。

劉雄想托在一個鋼鐵廠當官的同學為兒子介紹工作,他剛透露一點兒信息,同學就裝含糊。不一會兒,同學就著給劉雄看一條在自己廠裏流行的短信。

劉雄一看,短信上寫著:“滿腔熱血投身社會,當個小官吃苦受累。摸爬滾打終日疲憊,艱難險阻必須到位。一日三餐時間不對,屁大點事把心操碎。頂頭上司小心應對,一時一刻不敢越位。總結檢查讓人崩潰,上級來人回回喝醉。工資不高還得納稅,人際交往處處破費。拋家舍業愧對長輩,回到家裏還要懼內。囊中羞澀見人慚愧,百姓還說我們受賄。大好年華如此狼狽,唉!當個小官兒,真累!”劉雄知道求人無望,很快地轉換了話題。

他沒有被當麵拒絕,也沒有讓同學感到為難,避免了雙方的尷尬。

劉雄同學短信的“弦外之音”就是:“在我們廠裏當小官的人既沒有權,又沒有利,在廠裏和家裏都說不來話。”劉雄領悟到了同學的這一層意思,及時收回了求他辦事的念頭,也是明智之舉。

有的人在聽“弦外之音”時想得太多,把對方的無心之言也聽出了弦外之意。這種“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現象也不利於雙方的溝通。要聽懂“弦外之音”不容易,要察言觀色,要從對方說話的本意來分析。在辦事過程中,我們要做個有心人,從對方的隻言片語中察覺到他的真實用意,這對我們提高辦事的成功率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