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話要說得簡潔不噦嗦(1 / 2)

簡短的語言簡單明了,節奏感強,能產生很強的氣勢,並留給對方更多的想象空間。

金口才不是讓你滔滔不絕,而是要話說到點子上。

英國人波普說:“話猶如樹葉,在樹葉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話說得多了、長了,別人聽起來覺得你像是在背書,很快就會感到討厭,無法集中精力聽下去。

倡導白話文運動的胡適,為了推廣白話文,曾與北大的才子們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1934年秋,在北大的課堂上,胡適對白話文的優點大加頌揚,這時,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學,聽不入耳,心中厭煩,不免萌生了抵觸情緒。一位姓魏的同學,聽著聽著突然站起來,大聲抗議道:“胡先生,難道說白話文就沒有絲毫的缺點嗎?”胡適衝著他微笑著說:“沒有的。”“白話文語言不精煉,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這不能說不是缺點吧。”胡適不慍不火,柔聲細氣地說:“不一定吧!行政院有位朋友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從政,決定不去。請同學們根據我這一意願,用文言文編寫一則複電,看看究竟是白話文省字,還是文言文省字?”整個教室呈現出緊張沉寂的氣氛,每個同學都在開動腦筋,認真地編寫電文。15分鍾過後,胡適讓同學們自動舉手,報告用字數目,然後從中挑選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電稿,電文是這樣寫的:“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胡亂看了之後笑笑,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五個大字“幹不了,謝謝。”“幹不了”就含有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之意;“謝謝”既對友人費心介紹表示感謝又暗示拒絕之意。由此看來,精煉的語言總是能表達最佳的效果。

說話最怕噦嗦。噦嗦的人往往把同樣的意思反複地說,廢話連篇。噦嗦話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反反複複,然後把簡單的事情翻來覆去地說。

據說,明朝初年,天下大考。有一個舉人赴京趕考。明初的首都在現在的南京,所以大部分北方的考生都是“南下”。這個舉人離家的時候很匆忙,沒來得及交代,他一到京城就給家中的妻子寫了一封信:

“……此次南來,歸期未定。不在初一就在初二,不在初三就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就在二十九,為什麼不寫三十,恐有月大月小之分;此次南來,忘卻一事,床下有棉鞋一雙。若遇天晴之日,拿出來曬曬,拍拍打打、打打拍拍,以備天寒之用;此次南來,如若考中,我妻改為夫人,大小子改為大公子,二小子改為二公子,三小子改為三公子,餘此類推;此次南來,如若不中,我妻仍為我妻,大小子仍為大小子,二小子仍為二小子,三小子仍為三小子,餘不繁贅;此次南來,有一事放心不下,二小妹容貌尚好,對麵王二麻子大有不良之意,要囑咐二小妹少在門口張望,千千萬萬,萬萬千千。因時間關係來不及寫草頭的大寫萬字,就以方字去掉一點以代之,而代與伐不同,有有撇無撇之分。往日寫信哆嗦,今日再哆嗦,囉囉嗦嗦嗦嗦囉囉實在可惡……”舉人的這封信寫得噦嗦、冗長,本來簡簡單單的幾件事,被他寫成了長篇大論,讀起來讓人抓不著重點,的確是噦嗦至極。

為什麼有的人說話喜歡噦嗦呢?一個原因是噦嗦的人往往思路不清,信心不足。一個思路不清晰的人,連自己都沒有搞懂事情的重點和中心,在表達的時候就容易重複。另一個原因是信心不足。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不自信,想通過不斷地強調和反複,希望他人能夠明白。

說話太噦嗦有很多害處。對於一個推銷員來說,如果抓不住推銷的重點,說話時噦噦嗦嗦,顧客可能還沒有聽完你的話,就已經厭倦不堪,更別說接受你的產品了;對於一個老師來說,如果說話太噦嗦,學生在聽課時抓不住重點,一堂課聽下來不知所以然;對於一個領導來說,如果說話太噦嗦,開會時雖然隻聽見你在說話,但是卻沒有實質性進展,浪費很多時間。各行各業,說話囉嗦都會導致效益降低。如果在危急關頭,浪費大量的時間去噦嗦,更是會造成直接的損失,甚至會導致錯失時機,造成人身傷害。

說話要注意簡明扼要。言不在多,達意則靈。用最少的字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是說話水平的最基本要求。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說話的高水平,而善於概括、詞簡意豐,同樣是說話的高水平,而且更為難得。正如幽默大師林語堂所說,演講“必須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樣,愈短愈好,千萬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人們常說:“濃縮的就是精華。”這句話用在說話方麵,就是運用簡短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簡短的語言簡單明了,節奏感強,能產生很強的氣勢,並留給對方更多的想象空間。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雖然一路滔滔的雄辯能產生氣勢磅礴、邏輯嚴謹之感,但是簡短的話語也別具威力。事實上,不管多麼複雜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要點概括出來。這些要點,是精華,是核心,隻要抓住了它,對方就能一通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