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措施

宣傳教育,不食汙染食物。

三、非細菌性食物中毒

1.河豚魚中毒

河膝魚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中毒機製是河膝毒素作用於神經係統,阻礙神經傳導,可使神經末梢和中樞神經麻搏;中毒的表現是起初胃腸症狀,如惡心、嘔吐、腹痛等,接著肢端刺痛發麻,逐漸喪失運動功能,全身癱瘓;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宣傳教育,使群眾了解河豚魚毒,將河豚魚集中處理,禁止出賣。

2.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

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的有毒成分是組胺酸的分解產物組胺;中毒機製是組胺引起的心血管反應;預防的措施是防止魚類腐敗變質。

3.毒蕈中毒

根據毒蕈的有毒成分和中毒的臨床表現將毒蕈中毒分四型:

①胃腸毒型,引起中毒的成分是類樹脂物質。

②神經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成分是毒素,有:毒蠅堿、臘白樹酯、光蓋傘和脫磷酸光蓋傘素、幻覺原。

③溶血型,有毒成分為鹿花蕈素。

④肝腎損害型,有毒成分主要為毒肽類和毒傘肽類。

急救的原則是及時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措施,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質,根據類型不同的毒素,應用有效的解毒劑。

4.含氰苷植物中毒

有毒成分是氰苷;中毒的機製是氰苷在酸和酶的作用下,釋放出氫氰酸,吸收入血,氰離子與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鐵結合,致使呼吸酶失去活性,氧不能被組織細胞利用,導致組織缺氧,發生窒息;臨床表現是進食後1~2小時,口內苦澀、流涎、惡心、嘔吐,繼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嚴重者幾小時因窒息而亡;急救原則是徹底洗胃後盡快使用特效解毒劑,亞硝酸異戊酯、亞硝酸鈉和硫代硫酸鈉綜合治療解毒。

5.亞硝酸鹽中毒

亞硝酸鹽的來源有貯存過久的蔬菜、腐爛蔬菜及放置過久的煮熟蔬菜、剛醃製不久的蔬菜、苦井水、醃肉製品、誤將亞硝酸鹽當為食鹽;中毒機製是亞硝酸鹽使血中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失去輸送氧的能力,致使組織缺氧,出現青紫而中毒;臨床表現為:進食後1~3小時,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繼而全身麵部青紫,自覺頭暈、無力、呼吸急促、嚴重者呼吸困難、昏迷可因呼吸衰竭而死;特效治療可采用的美籃小劑量口服或注射。

6.其他有毒動植物中毒略。

四、食物中毒的調查處理

1.食物中毒的調查

調查目的:①及時掌握食物中毒發生的情況,確定食物中毒的原因;②防止食物中毒的繼續擴大蔓延;③積累食物中毒的資料,分析食物中毒發生的特點、規律、製訂有效的防止措施,以免類似的中毒發生。

調查內容和步驟:①接到報告後,及時組織人員攜帶采樣器材和協助搶救的物品前往現場;②到達現場,迅速協助醫務人員查明原因;③到達現場後,盡快的收集病人的吐瀉物;④對進餐者逐個進行詢問調查。

2.食物中毒的處理

病人的處理、對有毒食品的處理、對中毒場所的處理、法律責任處理、調查資料的處理對中毒病人,應詢問經過,調查取證,筆錄簽名,送醫院急救;有毒食品對其來源、加工過程、忙存條件進行調查,必要時應追蹤到供應點和生產經營場所。對中毒場所拍照,留下視聽證據;調查涉及人員,盡快明確有無涉及公安機構追查的問題或是否涉及犯罪,如有盡快的與公安機關聯係;對調查資料,必須及時整理出報告,既要有科學性,又應符合程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