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
①毒物因素;
②機體因素;
③接觸條件;
④環境因素;
⑤化學毒物聯合作用。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1.毒物因素
①外來化合物的化學結構,化合物的化學結構決定其理化性質和化學活性。
②外來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化學物質的脂水分配係數與毒性密切相關,涉及其吸收、分布、轉運、代謝和排泄。化合物的電離度對毒性效應的影響表現為弱酸性或弱堿性的有機物隻有在條件適宜時才能維持最大限度非離子化,才能易於吸收與分布,發揮毒性效應。若離子化比例很高,則難於吸收,易於排泄。外來化合物的揮發度和蒸氣壓對其毒性的影響表現為常溫下易揮發形成較大蒸氣壓的物質易於經呼吸道吸收。
③外來化合物的純度和異構體,工業品或商用化合物中含有的雜質或助劑有可能影響、加強、甚至改變原化合物的毒性或毒性效應。外來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間因受體或酶的空間立體結構往往隻能與一種異構體結合發生生物效應而有較大的生物活性差別。
2.機體因素
實驗動物的物種和個體因素,不同的動物物種或種屬其解剖、生理、遺傳、代謝過程等均有差別,因此而使外來化合物的毒性呈現物種與種屬差異,同一物種同一品係的動物隨性別、年齡、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的不同其內分泌特性、代謝功能、生物節律和一係列酶的合成與活性也會有明顯差異,在相同條件下接觸一種化合物可有不同的劑量反應關係。
3.接觸條件
①接觸途徑。接觸途徑不同,首先到達的器官將有差別,中毒效應也不盡相同。接觸化合物後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順序為: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多肌肉注射;經皮吸入接觸與靜脈注射相似。
②溶劑與助溶劑。溶劑與助溶劑可改變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有時外來化合物用溶劑的稀釋度不同毒性也會受到影響,一般情況下同等劑量濃溶液較稀溶液毒作用為強。
4:環境因素
氣象因素,高氣溫可使機體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血循環加快、呼吸加速,促進化合物經皮膚和呼吸道吸收。高氣濕環境下汗液蒸發困難,皮膚角質層水合作用加強,使脂水分配係數較低的化合物也易於吸收。高氣壓與低氣壓環境條件下接觸外來化合物可引起外來化合物毒性改變。
5.化學毒物聯合作用
人類在生活和勞動過程中經常同時接觸各種各樣的外來化合物,這些外來化合物在機體中往往呈現十分複雜的交互作用,或彼此影響代謝動力學過程,或引起毒性效應變化,最終可影響各自的毒性或綜合毒性。毒理學上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外來化合物對機體的交互作用稱為聯合作用。聯合作用可分為四種形式:
①相加作用,交互作用的各種化合物在化學結構上如為同係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則其對機體產生的總效應等於各個化合物成分單獨效應的總和;
②協同作用,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的結果引起毒性增強,即其聯合作用所發生的總效應大於各化合物單獨效應的總和;
③措抗作用,各化合物在體內交互作用的總效應低於各化合物單獨效應的總和;
④獨立作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化合物作用於機體,由於其各自作用的受體、部位、靶細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發的生物效應也不相互幹擾、表現為化合物各自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