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

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②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③蓄積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④亞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1.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1)急性毒性的概念

急性毒性是指機體一次接觸外來化合物之後所引起的中毒效應。

(2)急性毒性試驗目的外來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試驗的目的主要有:

①求出受試化合物對一種或幾種實驗動物的致死劑量,為主要參數以初步估計該化合物對人類毒害的危險性。

②闡明受試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劑量-反應關係與中毒特征。

③利用急性毒性實驗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機體內的生物轉運和生物轉化過程及其動力學變化。也可用於研究急救措施。

(3)急性毒性試驗設計

①實驗動物的選擇。在進行化合物急性毒性研究中選擇實驗動物的原則為:

盡量選擇對化合物毒性反應與人近似的動物;

易於飼養管理,試驗操作方便的動物;

易於獲得、品係純化,且價格較低的動物。目前實際應用中以大鼠和小鼠為主。家兔常用於研究化合物的皮膚毒性,包括對黏膜的刺激。

②實驗動物的染毒方法。

經口接觸,目的是研究外來化合物能否經胃腸道吸收及求出經口接觸的致死劑量,經口接觸有灌胃、喂飼和吞咽膠囊三種方式,灌胃法的優點是計量較為準確,其缺點是工作量大,且有傷及食道或誤入氣管的可能。喂飼法符合人類接觸化合物的實際情況,但化合物的異味會使動物拒食,受試物在食物中易揮發或水解。吞咽膠囊適用於易揮發、易水解和有異味的化合物。

經呼吸道接觸,經呼吸道接觸主要使用吸入方式,吸人有靜式與動式兩種,靜式吸入簡單方便但隨染毒時間延長櫃內氧分壓會下降,二氧化碳分壓會上升,濕度和溫度也會上升,櫃內受試物的濃度會逐漸降低,可經皮吸收的氣態物質會形成交叉吸收。動式吸入可保證櫃內氧與二氧化碳分壓和溫濕度的恒定,受試物的濃度也較為穩定,但其裝置複雜,消耗受試物量大。經呼吸道接觸還可以使用氣管注人法,此法多用於製造中毒模型。

經皮膚接觸,經皮接觸需先對動物進行脫毛處理,脫毛可用機械法和脫毛劑(如硫化鋇)注射途徑接觸受試物,主要用於比較毒性研究以及化合物的代謝、毒物動力學和急救藥物的篩選研究。

③急性毒性試驗程序。

急性試驗劑量分組,一般設5~7個劑量組,每組動物數小鼠不應少於10隻,大鼠8隻,每組動物雌雄各半。如有性別差異應分別求雌雄動物各自的。

觀察持續時間,急性毒性試驗觀察期限為兩周,觀察期間應保障有完整的膳食、充足的飲水及適宜的溫濕度環境。

症狀觀察,應詳細觀察動物的中毒症狀、發生和發展過程及規律、死亡前症狀特點、死亡時間等。

(4)急性毒性的評價

評價的參數主要為半數致死劑量或半數致死濃度。為評價外來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強弱及其對人類的潛在危害程度,可用半數死亡劑量或半數致死濃度對外來化合物進行急性毒性分級。我國現已分別製定和借用了農藥、工業毒物和食品的急性毒性分級標準。

2.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局部毒性作用是指化學毒物對機體接觸部位產生的毒效應。

(1)皮膚刺激試驗

皮膚刺激是指皮膚接觸化學毒物後局部產生的可逆性炎症變化,表現為充血、紅斑、水腫、丘疹、潰瘍等。該試驗方法現已列人化學物質安全性評價的內容之一。

大鼠通常用於皮膚刺激的起始研究,但常用的動物是家兔和豚鼠,因這兩種動物的皮膚相對較為敏感。

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化學毒物均適於做皮膚刺激試驗。在下列3種情況下可不做該試驗:①根據結構活性關係及理化性質推測可能有腐蝕性的物質;②經皮途徑染毒顯示有很強的係統毒性的物質;③在急性經皮毒性試驗中染毒劑量達時仍未產生皮膚刺激症狀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