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皮膚致敏試驗

皮膚致敏是對一種化學毒物產生的免疫源性變態反應。在人類,這種反應可能以瘙癢、紅斑、丘疹、水皰、融合水皰為特征,而動物可能隻見到紅斑、水腫。

該試驗常選擇豚鼠作為實驗動物。

眼刺激試驗

眼刺激性,指眼球表麵接觸受試物後產生的可逆性炎症變化。一般對皮膚產生刺激的強酸或強堿類物質可免除此項試驗,而對於接近中性的大部分化學毒物對於皮膚和眼的刺激之間並無必然聯係,故應單獨進行眼刺激試驗。

4.蓄積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當化合物與機體發生亞慢性接觸時,化合物將反複進人機體,而且進人的速度或總量超過代謝轉化與排泄的速度或總量時,化合物就可能在機體內逐漸增加並貯留。對用化學分析方法能夠測得機體內存在該化合物或其代謝產物的蓄積為物質蓄積。對在機體內不能測出,卻在長期接觸下出現慢性中毒的現象稱為功能(機能)蓄積。

評價蓄積作用常用蓄積係數法和生物半減期法。蓄積係數法的原理為在一定期限內以低於致死劑量每日給予實驗動物,直至出現預計的毒性效應為止。計算達到預計效應的總累積劑量,求出此累積劑量與一次接觸該化合物產生相同效應的劑量的比值即為蓄積係數。

5.亞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評價亞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亞慢性毒性是指實驗動物連續多日接觸較大劑量的外來化合物所出現的中毒效應。其目的主要是探討亞慢性毒性的閾劑量或閾濃度在亞慢性試驗期間未觀察到毒效應的劑量水平,且為慢性試驗尋找接觸劑量及觀察指標。亞慢試驗的期限一般認為在環境毒理學與食品毒理學中為3~6個月,在工業毒物中為1~3個月。亞慢性毒性試驗的試驗方法:

①實驗動物的選擇。選擇實驗動物應是急性毒性實驗已證明對受試物敏感的物種和品係。動物要求雌雄兼用。動物的體重應較小,如小鼠158左右,大鼠1008左右。

②染毒途徑。選擇染毒途徑應考慮兩點:一是盡量模擬人類在環境中接觸該化合物的途徑或方式,二是應與預期進行慢性毒性試驗的接觸途徑相一致。

③劑量選擇。亞慢性試驗的上限劑量,需控製在實驗動物接觸受試物的整個過程中,不發生或僅發生個別動物死亡,但仍有明顯的中毒效應,或靶器官出現典型的損傷。可以選用急性毒性閾劑量或最低劑量應相當於亞慢性的閾水平。另應設對照組。各試驗組及對照組動物數應相等,體重(年齡)相近,組內動物個體體重相差不超過小動物每組不應少於20隻,大動物不少於6~8隻。

④觀察指標。應盡可能選用特異性和敏感性指標。

6.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評價

①概念和目的。慢性毒性是指以低劑量外來化合物長期給予實驗動物,觀察其對實驗動物所產生的毒性效應。慢性實驗的目的是確定外來化合物的毒性下限。

②慢性毒性試驗期限。一般認為工業毒理學慢性試驗動物染毒6個月或更長時間,環境毒理學與食品毒理學則要求實驗動物染毒1年以上或2年。

③實驗動物。最好為純係,年齡應較小,大鼠和小鼠應為初斷奶者,即小鼠出生後3周,體重10~128;大鼠出生後3~4周,體重50~70。性別為雌雄各半,當慢性試驗以大鼠或小鼠為實驗動物時,最低限度在試驗結束時應保證每組至少有雌雄各10隻動物存活。

④接觸途徑。慢性毒性試驗多用經口與呼吸道染毒。吸人染毒工業毒物的試驗通常每日吸人4.6小時,環境汙染物一般要求每日吸人8小時或更長。

⑤劑量的選擇與分組。一般設3個染毒組和1個對照組,以亞慢性閾劑量或其1/5~1/2劑量為最高劑量組,以這一閾劑量的1/50~1/10為慢性毒性試驗的預計閾劑量組,並以其1/100為預計慢性無作用劑量組。也可以急性毒性的IX、為預計無作用劑量組。組距一般為5~10倍為宜。

⑥觀察指標。觀察指標的選擇應以亞慢性毒性試驗的觀察指標為基礎,重點觀察在亞慢性毒性試驗中已顯陽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