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化學致突變物的檢測

有許多致突變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並不能反映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而僅反映誘發突變過程中的其他現象。常將試驗觀察到的現象所反映的事件稱為遺傳學終點。現把遺傳學終點分為完整性改變、重排或交換、堿基序列改變、染色體完整性改變和染色體分離改變五類。選擇配套致突變試驗的中心原則就是遺傳學終點齊全。常用致突變試驗的原理與評定如下:

(1)常用的致突變試驗

①如勝試驗:試驗應用在缺乏組氨酸的培養基上不能正常生長的鼠傷寒沙門菌的組氨酸營養缺陷型突變菌株。經受試物誘變後回複突變。變成為在缺乏組氨酸的培養基上能夠生長的野生型的特性對受試物誘發堿基置換和移碼的能力進行檢測。

②哺乳動物細胞正向突變試驗:此實驗使正常基因座誘發突變性狀,如基因座因受試物失活,細胞中活性大為下降,能在足以導致亞活性水平正常細胞死亡的嘌呤類似物存在下生長。

③果蠅伴性隱性致死試驗:其原理是利用隱性基因在伴性遺傳中的交叉遺傳特征,雄姆接觸受試物後X染色體主要隱性致死突變,在代雌蠅中不表達,在代雄蠅中表達使代雄姆數目比雌蠅少一半。

④染色體畸變分析:染色體畸變分析主要是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體形態結構和數目的改變。

⑤微核試驗:在細胞質中的微核來源於在細胞分裂後期不能定向移動,遺留在細胞質中的無著絲粒染色體環或染色體斷片。為方便準確觀察,隻對骨髓中多染紅細胞進行計數和觀察。

⑥姐妹染色單體交換試驗:姐妹染色單體交換試驗利用溴脫氧尿嘧啶經2個細胞分裂周期的滲人產生的差示顯色特征,在單鏈發生斷裂後並在修複過程中發生重排,就在第2周期可見到姐妹染色單體同位節段的相互交換。

⑦顯性致死試驗:使雄性大鼠或小鼠接觸受試物,然後與未染毒雌性動物交配,通過觀察胚胎死亡情況了解精細胞損傷情況。

⑧程序外合成試驗。

⑨精子畸形試驗:通過檢查精子頭部和尾部的形態異常,檢測化學物質誘發精子畸形的能力。

(2)致突變試驗結果的評定

①在評定陽性或陰性結果之前,應首先檢驗實驗的質量控製情況。

②陽性結果應當具有劑量反應關係。

③判定陽性結果時最高劑量應包括受試物溶解度許可或灌胃量許可的最大劑量,各劑量的組間差距不應過大。

④無論陽性還是陰性結果都要有重現性,即重複試驗能得到相同結果。

⑤反映不同遺傳學終點的試驗得到陽性結果,雖都可表明受試物具有致突變性,但其含義並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