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牙槽膿腫的患者常伴有全身不適,體溫升高等症狀。血象可見白細胞升高,局部淋巴結可觸及,並有壓痛。

急性根尖膿腫排膿常有四個途徑:通過根管從齲洞排膿;沿牙周膜由齦溝排膿;通過牙槽骨壁在黏膜、皮膚排膿;上頜磨牙通過上頜竇排膿。

2.慢性根尖膿腫的病理變化

肉芽腫中央的細胞壞死、液化,形成膿液,周圍是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外有密集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根尖部骨組織和牙骨質可有吸收破壞。

有瘺型的瘺管壁有上皮組織相襯,為複層鱗狀上皮。

3.根尖肉芽腫的病理變化

根尖組織有慢性炎症細胞浸潤和肉芽組織形成特征,另一個特征是上皮存在,上皮絕大多數來自牙周膜的朗權上皮剩餘。

①當抵抗力較強病原刺激較弱時,穩定;當病原刺激物增加抵抗力低下時,病變範圍增大。②轉化為急性槽膿腫。③轉化為根尖囊腫。④抵抗力很強,感染輕微的低度刺激下病變消失。

二、根尖囊腫

病理:囊腫的囊壁是由內外兩層組成的,內層為上皮襯裏,外層為纖維結締組織。囊壁中常有炎症細胞浸潤,囊壁上通常有複層鱗狀上皮襯裏。囊腔內一般為棕黃色透明囊液,囊液中有膽固醇晶體。

第十一單元 牙周組織疾病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牙齦病

①慢性齦炎和齦增生的臨床病理;②剝脫性齦病損的概念和病理變化。

二、牙周炎

①牙周炎的發展過程;②牙周炎活動期的病理變化;③牙周炎靜止期(修複期)的組織病理。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牙齦病

1.慢性齦炎和齦增生的臨床病理

慢性炎症主要局限於邊緣部牙齦組織時稱邊緣性齦炎;炎症主要局限於牙齦乳頭時,稱為牙齦乳頭炎;齦增生有炎症性增生與非炎症性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病理:主要在齦溝壁處有炎症細胞浸潤,溝內上皮的直接下方有一層中性粒細胞反應區,再下方是淋巴細胞反應區。淋巴細胞主要為I淋巴細胞。在炎症細胞浸潤區膠原喪失,其下方有纖維組織的反應性增生。炎症木侵犯深部的牙周組織。

症水腫型:纖維結締組織水腫明顯。毛細血管新生、擴張、充血,其中散在許多種炎症細胞。②纖維增生型:主要表現為纖維增生,炎症成分比水腫型少,有的可形成瘢痕樣組織。

2.剝脫性齦病損的概念和病理變化

剝脫性齦病損的特征是牙齦鮮紅、光亮、或表麵脫皮,形成粗糙的糜爛麵。由於上皮層的剝脫,而形成無上皮的表麵。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類天皰瘡、扁平苔蘚、天皰瘡、紅斑狼瘡等疾病在牙齦的表現。

病理:鏡下可分為皰型與苔蘚型。皰型是上皮與結締組織間形成基底下皰,結締組織內有明顯的炎症,病變同良性黏膜類天皰瘡。如果在上皮內形成上皮內皰,則病變同天皰瘡。苔蘚型上皮萎縮,基底細胞水腫,基底層附近常見膠樣小體,病變符合皰或萎縮性扁平苔蘚。

免疫熒光法檢查時,類天皰瘡補體與基底膜結合呈現一條線狀熒光帶,尋常性天皰瘡時免疫球蛋白與上皮細胞間的橋粒結合,在上皮細胞間呈現魚網狀的熒光圖形。紅斑狼瘡時在基底膜區出現線狀或帶狀的熒光圖形。

二、牙周炎

1.牙周炎的發展過程

主要病理變化為:牙齦結合上皮破壞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

牙周炎的發展是一個連續過程,將其分為始發期,早期,病損確立期及進展四個階段。①始發期:齦溝區表現為急性滲出性炎症反應,膠原開始破壞。②早期病變:上皮結締組織內大量I淋巴細胞浸潤,膠原的破壞可喪失達60%~70%。③病損確立期:上皮結締組織內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形成牙周袋,尚無明顯的牙槽骨破壞,治療得當,病變可發生逆轉。④進展期:牙周膜破壞、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明顯,牙周溢膿,牙齒鬆動。

2.牙周炎活動期的病理變化①牙麵上有不同程度的菌斑、牙垢牙石。②牙周袋內有大量炎症滲出物,可檢出多種免疫球蛋白及補體。③溝內上皮糜爛或潰瘍,一部分上皮增殖呈條索或網眼狀,大量炎症的細胞移至牙周袋。④結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的牙周袋,結合上皮出現釘突,周圍有炎症細胞浸潤。⑤袋壁上皮下結締組織內可見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為炎症中心區。膠原水腫,變性消失。⑥牙槽骨出現活躍的破骨細胞,牙槽脊頂及固有牙槽骨可見多數吸收陷窩。⑦牙周膜主纖維排列紊亂,膠原纖維疏鬆、水腫、變性,牙周膜間隙增寬。⑧根麵的牙骨質可見不同程度吸收,並可觀察到牙石與牙骨質牢固結合。

3.牙周炎靜止期(修複期)的組織病理

①牙周袋的袋壁有大量的新生成纖維細胞,並見增生、擴張、充血的毛細血管,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形成炎性肉芽組織,修複後期,牙周袋上皮下方或炎性肉芽組織下方與牙槽骨之間,可見大量新生的纖維結締組織,其間炎症成分較少,增生的血管周圍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②牙槽骨吸收處於靜止狀態,一般觀察不到破骨細胞,骨吸收部位有類骨質、新骨形成。③牙根麵的牙骨質也出現新生現象。④增寬的牙周膜間隙,又恢複原有形態。

第十二單元 口腔黏膜病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基本病理變化

①過度角化和角化不良;②上皮異常增生;③棘層鬆解;④皰;⑤基底細胞空泡性變及液化;⑥糜爛和潰瘍。

二、常見口腔黏膜病病理

①白斑;②紅斑;③口腔扁平苔蘚;④慢性盤狀紅斑狼瘡;⑤口腔黏膜下纖維化;⑥天皰瘡;⑦良性黏膜類天皰瘡;⑧念珠菌病;⑨肉芽腫性唇炎。

三、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口腔毛狀白斑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基本病理變化

1.過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過度角化也稱角化亢進,是指黏膜或皮膚的角化層過度增厚。在口腔黏膜是指有角化的區域角化層增厚或無角化的區域出現角化。臨床上為乳白色或灰白色。過度角化在組織學上可分過度正角化和過度不全角化兩種。過度正角化是角化層增厚,細胞界限不清,細胞核消失,形成均勻性嗜用紅染色的角化物。過度不全角化為增厚的角化層中尚見殘留的細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