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手術步驟

①常規消毒、麻醉。②切口:改良翻瓣術的信封樣切口,第一刀為內斜切口:在距齦邊緣處,循牙齦邊緣波浪形,刀尖向根尖方向直到牙槽脊頂。第二切口為溝內切口:將刀尖伸向牙周袋直達袋底,將欲去除的上皮領圈肉芽,結合上皮從牙麵分離。第三刀為水平切口:刀尖與牙長軸垂直,從牙槽骨脊向牙麵沿水平方向移動;切下已被分離的上皮領圈等組織分離牙間乳頭。本術的優點是切除內壁較多,手術區暴露,還可發揮牙周韌帶的爬行附著能力。③用骨膜分離器翻開黏骨膜瓣。④用刮治器刮除牙石及肉芽組織,用根銼將根麵平整。⑤牙槽骨修整。⑥用溫生理鹽水衝洗創麵。⑦將齦瓣複位與根麵貼合。⑧縫合。⑨牙周塞治。

4.引導性牙周組織再生術

引導性牙周組織再生術能使因牙周炎而破壞的牙周組織,包括牙骨質、牙周膜和牙槽骨再生,形成新附著。研究證明,牙周組織的愈合過程和類型,決定於首先占據根麵的組織細胞種類。多數情況下牙齦上皮細胞先附著於根麵,結果形成長結合上皮;如果齦瓣結締組織先附著根麵,將導致牙根吸收;隻有具備產生牙骨質、牙周膜及牙槽骨功能的牙周膜細胞首先附著於牙根麵,才有可能在牙周治療後,實現牙周組織的新生及新附著的形成。

(1)原理

引導性牙周組織再生術是基於三個原理:①采用生物相容性的屏障膜覆蓋在翻瓣術中暴露的牙根麵和牙槽骨麵之上,隔離牙齦瓣,以阻止齦瓣表麵的上皮朝根向生長形成長結合上皮,防止牙齦結締組織接觸根麵;②在生物膜與牙根麵之間形成一楔狀間隙,內含血凝塊,並提供新附著的空間;③保護血凝塊。通過上述條件引導位於健康根部的牙周膜內的牙周前體細胞向冠方遷移、增殖,分化出成牙骨質細胞、成纖維細胞和成骨細胞,形成牙周新附著。

(2)GTR膜的種類

用於GTR的生物相容性膜材料分為不可吸收性膜和可吸收性膜兩類,不可吸收膜主要為聚四氟烯。在術後一定時間內需進行第二次手術將膜取出,這樣可能破壞一部分巳形成的新附著。目前的研究重點已轉向可吸收性膜,在放置後約6周內不被吸收,3~6個月後可完全吸收。主要產品有聚合膠原膜、聚乳酸膜、乳酸-乙酸共聚膜等。

(3)適應證

①垂直性骨吸收形成的骨下袋,其中三壁袋和二壁袋效果最好,殘留骨壁越少,效果越差。②根分叉病變(以II度效果最好)。③牙槽骨缺損涉及不同牙麵。

三、牙周膿腫的治療

1.聲性牙周胺月中的治療

首先控製炎症,膿腫局限。膿腫切開引流。牙周袋放藥,通常將對牙周優勢菌最敏感的藥物如甲硝唑、洗必泰、四環素、螺旋黴素製成棒條,放人牙周袋內。降低咬合。

2.慢性牙周膿腫的治療

直接手術消除膿腫的原發灶,如齦翻瓣術、齦切除術,前者適合膿腫位置深,並牙周袋也較深,後者用於膿腫在牙周袋軟組織中。

四、藥物治療

1.全身用藥

(1)抗菌療法

全身應用:口服途徑給藥,如四環素、螺旋黴素、甲硝唑等。碘氧治療,消炎收斂藥一一碘製劑氧化療法,控釋抗菌藥物,是當前牙周病臨床上應用抗菌藥物最理想的劑型,最合理的給藥途徑。

(2)阻斷療法

影響骨吸收的因子很多如甲狀旁腺素、前列腺素、白細胞介素1等。

2.非激素類抗炎類藥物

製劑:牙周炎症過程中,牙齦組織和齦溝液中前列腺素水平增高,它有強烈的致炎活性,加劇炎症刺激骨吸收,協助淋巴細胞產生破骨細胞激活因子,使破骨細胞增殖並分泌酸性物質,導致骨吸收。而非激素類抗炎藥的抑製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止牙槽骨吸收,如芬必得、布洛芬、敏康能等。放線菌酮製劑;製酸劑等。

3.局部用藥

牙齦溝或牙周袋內塗布藥物,配合牙周基礎治療以控製齦炎和牙周炎,已成為牙周病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

(1)漱口劑

漱口劑可抑製齦上菌斑的沉積,減少口腔細菌數量,對控製齦炎有一定效果,但由漱口劑維持時間短,故應頻繁進行,每日宜含漱3~4次。

①0.12%~0.2%洗必泰液。為廣譜抗菌劑,對革蘭陽性和陰性菌都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有效地防止菌斑形成。由於能在口腔黏膜及牙麵滯留,漱口後可保持數小時之久,所以漱口可治齦炎,而對有深牙周袋的牙周炎無作用。作翻瓣手術後,配合使用此種漱口劑,能防止感染,促進傷口愈合。此劑長期使用可使牙及黏膜著色,個別人用後,有口幹、灼痛、味覺敏感及口腔黏膜剝脫等症狀。②27%鹽水液。有消毒、消炎的作用。③其他。如1%氧化氫液、2%碳酸氫鈉液、1:5000高錳酸鉀液、複方硼砂液、芳香漱口液等有助清潔和消毒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