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臨床表現
①念珠菌性口炎。a.急性假膜型(雪口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嬰兒最多見,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新生兒鵝口瘡多在出生後2~8日內發生,好發部位為頰、舌、軟齶及唇。損害區黏膜充血,有分散的色白如雪的柔軟小斑點,如帽針頭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為白色或藍白色絲絨狀斑片,並可繼續擴大蔓延至扁桃體、咽部、牙齦。而陳舊的病損黏膜充血減退,白色斑片帶淡黃色。斑片附著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紅的黏膜糜爛麵及輕度出血。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有輕度發熱,全身反應一般較輕。b.急性萎縮型:本銦多見於成年人,常由於廣譜抗生素長期應用而致,故又稱抗生素性型。主要表現為黏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乳頭呈團塊萎縮,周圍舌苔增厚。c.慢性肥厚型:可見於頰黏膜、舌背及齶部。頰黏膜病損常對稱地位於口角內側三角區,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固著緊密的白色角化斑塊。齶部黏膜呈乳頭狀或結節狀增生。舌背病損可表現為絲狀乳頭增殖,色灰黑,稱為毛舌。d.慢性萎縮型:本型又稱托牙性口炎。臨床表現為義齒承托區黏膜廣泛發紅,形成鮮紅色彌散紅斑。在紅斑表麵可有顆粒增生。
②念珠菌性唇炎。本病可分為兩型,糜爛型者在下唇紅唇中份長期存在鮮紅色的糜爛麵,周圍有過角化現象,表麵脫屑。顆粒型者表現為下唇腫脹,唇紅皮膚交界處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顆粒,極類似腺性唇炎。本病應鏡檢真菌,才能確診。
③念珠菌性口角炎。本病的特征是常為雙側罹患,口角區的皮膚與黏膜發生皸裂,鄰近的皮膚與黏膜充血,皸裂處常有糜爛和滲出物,或結有薄痂,張口時疼痛或溢血。
(3)診斷
根據病史及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
(4)治療
口腔念珠菌病以局部治療為主,但嚴重病則輔以全身治療才能奏效。
綜合性治療。除用抗真菌藥物外,對身體衰弱,有免疫缺陷病或與之有關的全身疾病及慢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常需輔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綜合治療措施,如注射轉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補充鐵劑、維生素久以及多次少量輸血等。
二、口腔黏膜變態反應性疾病
1.藥物過敏性口炎
本病是指過敏性體質的機體通過接觸口服或注射等不同途徑接觸變應原後所產生的口腔黏膜變態反應性疾病。
(1)臨床表現
藥物性口炎與接觸性口炎的黏膜及皮膚損害統稱為“藥疹”。
①口腔黏膜的損害。口腔黏膜有燒灼、腫脹感,然後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單個水皰以古背中部為好發部位,水皰被後形成圓形或類似圓形的糜爛麵或潰瘍,易出血。
②皮膚損害。為紅斑、丘疹和水皰,以紅斑上出現水皰多見。口唇、生殖器、手足背、軀下也是藥疹的好發部位,全身症狀一般不明顯。這種藥疹再次發作時,往往出現於比較固定的位置,所以也稱為固定性藥疹。嚴重的藥物過敏還可以發生全身廣泛性大皰,類似燙傷,並影響所有體竅黏膜和內髒,稱為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也稱菜氏綜合征。
(2)診斷
口腔黏膜水皰、糜爛和潰瘍,也可有皮膚損害,為紅斑、丘疹和水皰,有比較明確的藥物戍用史,有比較固定的屢發部位。
2.血管神經性水腫
(1)臨床表現
主要好發於頭麵部的疏鬆結締組織,如唇、舌、眼瞼、咽喉,也可發生於生殖器、手足等部位。最常見的是口唇,通常在再次接觸變應原後的數十分鍾迅速發生腫脹,無明顯的界線。當淺層毛細血管擴張時,水腫區光亮潮紅,自覺有明顯燒灼和瘙癢感。當深層水腫時,一般沒有色澤上的改變。但水腫組織稍變硬,有彈性而無壓痛。當變應原的作用消失後,腫脹一般在數小時或1~2日內逐漸消退。有些病例還可伴有蕁麻疹。所以,血管神經性水腫也稱巨型蕁麻疹。臨床上還有一種家族性血管神經性水腫,臨床上表現為複發性的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水腫,而且突然發作,如果發生在喉頭,往往因氣管切開不及時而窒息死亡。
(2)診斷
口唇部突發性水腫,微硬而有彈性,無壓痛,光亮潮紅或色澤正常。常可追溯到食物或藥物史。
(3)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根尖周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相鑒別。後者發展緩慢,並可在罹患區發現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炎症狀,而且牙痛主訴也比較明確。
三、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
1.複發性阿弗他潰瘍
複發性阿弗他潰瘍的同義詞有:複發性口瘡、複發性阿弗他口炎等。
(1)病因
複發性口瘡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與該病有關的因素如下:①免疫學異常;②心理、社會因素;③遺傳因素;④感染因素:病毒可能參與了該病的複雜過程;⑤營養缺乏:有人報道口瘡患者缺鐵、鋅、銅、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物質;⑥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下降;⑦微循環障礙;⑧其他:口瘡複發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消化係統因素,也可能與內分泌有關,以及感冒發熱、睡眠不足、勞累等均與之有關。
(2)臨床表現
①輕型口瘡:在複發性口瘡中約占809。在口瘡發生前,局部敏感、不適,或有觸痛或燒灼感。24小時後局部水腫充血,往往呈一小紅點或丘疹狀。持續1~3日後,上皮破損形成小潰瘍。此時患者感疼痛加重。潰瘍漸擴大,一般直徑為24h,為一小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整齊,有約1mm寬的紅暈,基部不硬,中心呈陷狀,其上覆以灰黃色或淺黃色纖維素膜,疼痛日益加重,再經過4~5日紅暈漸消失而痊愈,不留瘢痕。潰瘍持續約7~14日,不治而愈,稱之為自限性。漬瘍數目不多,每次1~5個,好發於非角化區如唇、頰等處黏膜。在角化區的牙齦、硬齶處則少見。潰瘍遇刺激性食物疼痛加重。
②重型口瘡:又稱複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或腺周口瘡。其發病情況與輕型口瘡相似,但潰瘍較大而深發,直徑10~30mm,深及黏膜下層甚至肌層,漬瘍周圍組織紅腫且微顯隆起,捫之較硬,潰瘍大多數邊緣整齊,愈合後有瘢痕或者有組織缺損,若瘢痕位於口角區則張口受限,位於舌尖或懸雍垂則可能有組織缺損。潰瘍持續時間較長,數周至數月才可愈合。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欠佳,有自限性,複發的間歇期亦不定。但患者全身情況良好。
③皰疹樣口瘡:其特點是潰瘍小,但數目多,有數十個或更多,散在的分布於黏膜的任何部位,以舌腹、口底多見。與相鄰的潰瘍也能融合成稍大的潰瘍,周圍黏膜充血,臨床上較少見。該型與巨型口瘡大約占複發性口瘡中的20%。
(3)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體征即可診斷。具有同期性反複發作史,且病程有局限性。
(4)鑒別診斷
①與惡性腫瘤和結核性漬瘍的鑒別。重型口瘡由於病程較長,潰瘍大而深,常疑為惡性腫瘤或口腔黏膜結核,應仔細觀察和鑒別。
②與複發性皰疹性口炎的鑒別。皰疹性口炎多發生在兒童,但是皰疹樣口瘡則多見於成人。皰疹性口炎黏膜上有大麵積的充血區,其上潰瘍數目多,且較小,成簇聚集,融合時潰瘍增大呈多環狀,患者疼痛難忍,唾液增多。而複發性口瘡,潰瘍數目少而其直徑稍大,散發分布。
(5)治療
可分為局部和全身治療:
①局部治療。主要作用是消炎、止痛並促進潰瘍愈合。
腐蝕劑:可用三氯醋酸、硝酸銀等,可使蛋白凝固,形成假膜,保護潰瘍麵。溶菌酶: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物理療法:口內用紫外線燈、激光紅外線治療儀等照射。皮質激素局部封閉。②全身治療。對於複發頻繁且病情較重者或長期不愈的潰瘍患者,可考慮全身治療以減少複發並促進愈合。如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用免疫增強劑治療。臨床上常選用轉移因子、左旋咪唑、胸腺肽等。也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劑。
2.創傷性潰瘍
(1)病因
物理性損傷是最常見的原因,如齲壞所致的殘根、殘冠的尖銳邊緣、不良修複物、尖銳的牙尖等。
(2)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