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生兒頷骨骨髓炎
新生兒頜骨骨髓炎為非牙源性化膿性的中央性頜骨骨髓炎。由於其病因、病變過程、治療原則等臨床特點均有別於一般化膿性骨髓炎,有必要單獨加以描述。新生兒頜骨骨髓炎主要發生在上頜骨,下頜骨極為罕見,故本節主要討論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
①感染來源: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的感染來源多為血源性,但亦可因牙齦損傷或母親患化膿性乳腺炎,哺乳時病原菌直接侵人而引起。患淚囊炎或鼻淚管炎時也可伴發上頜骨骨髓炎、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的感染細菌多為金黃色葡萄菌,鏈球菌、肺炎球菌感染也時有發生。
②臨床表現:患兒發病突然,全身有高熱、寒戰、脈速、啼哭、煩躁不安,甚至嘔吐;重者可出現昏睡、意識不清等症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中性多核粒細胞增加。局部症狀主要在麵部,起始眠下及內眥部皮膚紅腫。以後病變迅速向眼瞼周圍擴散,出現眼瞼腫脹,眼裂狹窄甚至完全閉合。結合膜外翻或眼球外突,提示已發展成為眶周蜂窩織炎。由於新生兒的上頜骨發育未成熟,上頜竇未完全形成,故感染很快波及上牙槽而出現上牙齦及硬齶黏膜紅腫。感染向外擴散穿破骨板形成骨膜下膿腫。膿腫擴散後可在眶下區形成皮下膿腫,經切開或自潰流出膿液。有時膿液可從齦緣、齶部及鼻腔自潰溢出,形成瘺管。在膿腫引流後,全身症狀可漸緩解,局部症狀也逐漸轉入慢性。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一般很少形成大塊死骨,這是因為上頜骨質鬆軟,骨密質較薄而又富有多數營養孔,化膿性炎症容易突骨板向外發展,但常有眶下緣或顴骨的骨質破壞,形成顆粒狀死骨從瘺管排出。如果炎症不能得到及早控製,上頜乳牙牙肝可因炎症損壞而在以後影響牙的正常萌出。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新生兒骨質鈣化程度低及不能合作因素。X線攝片在診斷死骨形成[:幫助不太大。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可導致上頜骨及牙頜係統發育障礙,死骨排出後遺留的骨質缺損,加上眶下區的瘢痕形成,可後遺瞼外翻、顴麵部塌陷等繼發畸形。目前臨床上很少能見到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因初發病時大多在產科及小兒科就診,待轉入慢性期後始到[:.腔頜麵外科診治,那時病員早已渡過新生兒期,故對這類病員亦可稱為嬰幼兒骨髓炎。
③治療: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發病急、病情重、全身症狀變化快,在治療上應采取積極而行效的措施。臨床上首先應用大量有效抗生素,同時應注意患兒全身情況變化,給予必要的對症及支持療法,並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一旦眶周、牙槽骨或齶部已形成膿腫,要及早切開引流。如果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局部雖未進入化膿期,必要時施行早期切開引流,也可獲得緩解全身中毒症狀及防止局部感染繼續擴散的效果。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怎性期如果處理得當,可得到治愈,而不轉入慢性期。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常有瘺孔排膿,換藥時,最好用青黴素等抗生素溶液衝洗,效果較好。口內有瘺孔者應注意防止膿液誤吸引起肺部並發症。如病情轉入慢性期,已形成死骨,但全身症狀好轉,局部腫脹基本消退,死骨清除術亦不急於進行,因新生幾或嬰幼兒上頜骨骨壁較薄,骨質鬆軟,死骨均較小,可隨膿液從瘺孔排出而自愈。如果牙胚受炎症侵入而壞死,不能從瘺道排出時,可略擴大創口取出壞死牙胚,但未感染的牙胚要盡量保留。如死骨較大不能排出,手術摘除時也要盡量保守僅摘除已分離的死骨,否則會加重頜骨破壞,影響頜骨發育,遺留頜麵及牙頜係統畸形或咬合功能紊亂。新生兒上頜骨骨髓炎治愈後,麵部及眠周遺留的瘢痕畸形,可待適當時機進行二期整複手術。
3.放射性頷骨壞死
①病因:放射性頜骨壞死(骨髓炎)的發生與射線種類、個體耐受性、照射方式、局部防護,特別是照射劑量或分次照射方案等均有一定關係。
②臨床表現:放射性頜骨壞死病程發展緩慢往往在放射治療後數月乃至十餘年才開始出現症狀。發病初期呈持續性針刺樣劇痛,由於放疔引起黏膜或皮膚破潰,牙槽骨、頜骨骨麵外露,呈黑褐色;繼發感染後在露出骨麵的部位長期溢膿,經久治而不愈。病變發生於下頜支部吋,因肌萎縮及纖維化可出現明顯的牙關緊閉。放射後的頜骨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離的速度非常緩慢,因此,死骨與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
③治療:放射性頜骨壞死與化膿性骨髓炎不同,雖已形成死骨,卻無明確界限,而且慢性進行性發展。因此,治療應考慮全身及局部兩個方麵。全身治療應用抗菌藥物控製感染。疼痛劇烈時對症給予鎮痛劑。同時應積極增強營養,必要時給輸血、高壓氧等治療,以待死骨分離;局部治療放射性頜骨壞死的死骨在未分離前,為控製感染,每天應使用低濃度雙氧水或抗生素液進行衝洗對已露出的死骨,可用骨鉗分次逐步咬除,以減輕對局部軟組織的刺激。
④預防放射性頜骨壞死關鍵在於根據腫瘤對放射線敏感度及放療在綜合治療中的地位,確定選擇指征。在放射源、照射方式、分次照射方案以及劑量選擇等方麵全麵安排治療。
五、麵頸部淋巴結炎
1.感染來源
麵頸部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它能將口腔、頜麵部的淋巴回流彙集到所屬的區域淋巴結內,最後經過頸深淋巴及頸淋巴幹進人頸內靜脈。頜麵部淋巴炎與牙源性感染的關係密切,故主要表現為頜下、頦下及頸深上群淋巴結炎,有時也可見到頰部、耳後淋巴結炎。感染來源:麵頸部淋巴結炎經繼發於牙源性及口腔感染為最多見,也可來源於皮膚的損傷、癤癰等。小兒病員大多數由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體炎引起。由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及鏈球菌等引起的稱為化膿性淋巴炎;由結核杆菌感染的為結核性淋巴結炎。
2.臨床表現
①化膿性淋巴結炎。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的經過主要表現為由漿液性逐漸向化膿性轉化。漿液性炎症的特征是局部淋巴結腫大變硬,自覺疼痛有壓痛。病變主要在淋巴結內出現充血、水腫,因此,淋巴結尚可移動,邊界清楚,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全身反應甚微或有低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下,此期常為病員忽視而不能及時進行治療。感染迅速發展成化膿性後,局部疼痛加重,淋巴結化膿溶解,破潰後,侵及周圍軟組織則出現炎性浸潤塊;皮膚充血、腫、硬,此時淋巴結與周圍組織粘連,不能移動。膿腫形成時,皮膚表麵有明顯壓痛點,皮膚軟化,有凹陷性水腫;淺在的膿腫可査出明顯波動感。此期全身反應加重,高熱、寒戰、頭痛、全身無力食欲減退,小兒會煩躁不安。白細胞總數急劇上升,如不及時治療,會並發靜脈炎、敗血症,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臨床上兒童的病勢比成人更嚴重,必須提高警惕。慢性淋巴炎多發生在病員抵抗力強而細菌毒力較弱的情況下,病變常表現為慢性增殖性炎症。臨床特征是淋巴結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微痛的硬結,全身無明顯症狀,如此可持續較長時間,一旦機體抵抗力下降,可以突然轉變為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