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頜骨的頰側骨板一般較舌側為薄,所以一般囊腫大多向頰側膨脹,但角化囊腫可冉1/3病例向舌側膨脹,並突破舌側骨壁。當下頜囊腫發展過大,骨質損壞過多時,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上頜骨的囊腫可侵入鼻腔及上頜竇,將眶下緣上推,而使眼球受到壓迫,影響視力,甚或產生複視。如鄰近牙受壓,根周骨質吸收,可使牙發生移位、鬆動與傾斜。根端囊腫可在口腔內發現深齲、殘根或無死髓牙。始基、含牙及角化囊腫則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餘牙。如閃撥牙,損傷使囊腫如有繼發感染,則出現炎症現象,病員感覺脹痛、發熱、全身不適等。除根端囊腫,其他牙源性囊腫可為單發,亦可為多發性。一般以單發性為多見。角化囊腫同時伴發皮膚基底細胞痣,有分叉肋、眶距增寬、顱骨異常、小腦鐮鈣化等症狀時,稱為“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或“多發性基底細胞痣綜合征”。如臨床上僅為多發性角化囊腫並無基底細胞痣等症狀,也可稱為角化囊腫綜合征。基底細胞痣(癌)或角化囊腫綜合征常有陽性家族史,被認為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診斷:可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

穿剌是一種比較可靠的診斷方法。穿刺可得草黃色囊液,在顯微鏡下可見到膽固醇晶體,角化囊腫大多可見黃、白色角蛋白樣(皮脂樣)物質混雜其中。囊腫在X線片上顯示為一清晰圓形或卵形的透明陰影,邊緣整齊,周圍常呈現一明顯白色骨質反應線,但角化囊腫有時邊緣可不整齊。根端囊腫在口腔內可發現深齲、殘根或死髓牙。其他牙源性囊腫中口內可能有缺牙。應當指出:臨床上牙源性囊腫與造釉細胞癌,尤其是由囊腫與造釉細胞瘤同時存在的病例,有時很難區別,須借助病理檢查方能最後確診。

三、口腔頜麵的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

1.牙齦瘤

牙齦瘤來源於牙周膜及頜骨牙槽突的結締組織。大多認為是機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反應性增生物,因其無腫瘤特有的結構,故非真性腫瘤,但牙齦瘤有腫瘤的形成及生物學行為,如切除易複發等。此外,牙齦瘤與內分泌有關,如婦女懷孕期間容易發生牙齦瘤。

①臨床表現。牙齦瘤女性較多,青年及中年人為常見。多發生於牙齦乳頭部。位於唇、頰側者較舌、齶側者多。最常見的部位是前磨牙區。腫塊局限,呈圓球或橢圓形,有時呈分葉狀。大小不一,腫塊有的有蒂如息肉狀;有的無蒂,基底寬廣。生長較慢,但在女性妊娠期可迅速增大,較大的腫塊可以遮蓋一部分牙及牙槽突,表麵可見牙壓痕,易被咬傷而發生潰瘍,伴發感染。隨著腫塊的增大,可以破牙槽骨壁。X線攝片可見骨周膜寬的陰影。牙可能鬆動、移位。

②治療。可在局麻下手術切除。切除必須徹底,否則易複發。一般應將病變所波及的牙同時拔除。手術時,應在圍繞病變蒂周的正常組織上做切口,將腫塊完全切除,拔除波及創麵較大不能縫合,可用碘仿紗布條覆蓋,或在創麵上用牙周塞治劑保護。

2.造釉細胞瘤

造釉細胞瘤為頜骨中心性上皮腫瘤。在牙源性腫瘤中較為常見。多發生於成年人,男女發病無明顯差別。下頜骨發生率比上頜骨高。造釉細胞瘤除發生於頜骨外,極少數可發生在脛骨或腦垂體內。

①臨床表現。造釉細胞瘤多發生於青壯年。以下頜骨體及下頜骨角部為常見。生長緩慢,初期無自覺症狀,逐漸發展可使頜骨膨大,造成畸形,左右麵部不對稱。如腫瘤侵犯牙槽突時,可使牙鬆動、移位或脫落,腫瘤繼續增大時,使頜骨外板變薄,甚至吸收,這時腫瘤可以侵人軟組織內。由於腫瘤的侵犯,可以影響下頜骨的運動度,甚至可能發生吞咽、咀嚼和呼吸障礙。腫瘤表麵常見有被牙造成的壓痕,如果咀嚼發生潰瘍,可能造成繼發性感染而化膿、潰爛、疼痛。當腫瘤壓迫下牙槽神經時,患側下唇及頰部可能感覺麻木。如腫瘤發展很大,骨質破壞較多,還可能發生病理性骨折。上頜骨的造釉細胞瘤較少。

②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X線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表現類似造釉細胞瘤並伴有鈣化灶,還應考慮為其他牙源性腫瘤,如牙骨質纖維瘤、牙源性鈣化上皮瘤、牙源性鈣化囊腫等,但最後診斷仍需依靠病理檢查。

③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治療。傳統的觀點是:因造釉細胞瘤有局部浸潤周圍骨質的特點,故手術治療時不應施行刮除術,須將腫瘤周圍的骨質至少在四分之一處切除。否則,治療不徹底將導致複發,而多次複發後又可能變為惡性。如手術前不能與頜骨囊腫或其他牙源性腫瘤鑒別,可於手術時做冰凍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如有惡性變,應按惡性腫瘤手術原則處理。

3.血管瘤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發生於頜麵部的血管瘤約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麵頸部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深部及頜骨內的血管瘤相對為少見。

①毛細管型血管瘤。多發於顏麵部皮膚,口腔黏膜較少見,是由大量錯雜交織的擴張的毛細血管構成,呈鮮紅或紫紅色,與皮膚表麵平,周界清楚。其外形不規則,大小不一,從小的斑點到數厘米,大的可以擴展到“側麵部或越過中線到對側。以手指壓迫腫瘤,表麵顏色退去,解除壓力後,血液立即充滿腫瘤,恢複原有大小及色澤。這種類型為葡萄酒斑狀血管瘤」另一類型為突出皮膚,高低不平,似楊梅狀,稱為楊梅狀血管瘤。

②海綿狀血管瘤。是由襯有內皮細胞的無數血竇組成。血竇的大小、形狀不一,如海綿狀結構。竇腔內充滿靜脈血彼此相交通。有時竇內血液凝固而成血栓,並可鈣化為靜脈石。海綿狀血管瘤好發於頰、頸、眼瞼、唇、舌或口底部。位置深淺不一,如果位置較深,則皮膚或黏膜顏色正常;表淺腫瘤則呈現藍色或紫色。腫瘤邊界不太清楚,柔軟,可以被壓縮。當頭低位時,腫瘤則充血膨大;恢複正常位置後,腫塊亦隨之縮小,恢複原狀,稱為體位移動試驗陽性。有時海綿狀血管瘤與毛細血管瘤可同時存在,彼此摻雜而成混合型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