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蔓狀血管瘤。又稱為葡萄狀血管瘤,是一種迂回彎曲、極不規則而有動性的血管瘤卩主要是由血管壁顯著擴張的動脈與靜脈吻合而成,故亦人有稱為先天性動靜脈瘺。蔓狀血管瘤多見於成年人,幼兒少見。常發生於顳淺動脈所在的顳部或頭皮下組織中。腫瘤高起呈念珠狀,表麵溫度較正常皮膚為高。蔓狀血管瘤亦可與毛細管型或海綿型血管瘤同時並存。

④診斷表淺血管瘤。因有其明顯特征,診斷並不困難。位置較深的血管瘤應作體位移動試驗和靠穿刺來確定。對蔓狀血管瘤以及深層組織內海綿狀瘤,為了確定其部位大小、範圍及其吻合支的情況,可以采用動脈造影以及瘤腔造影來協助診斷。造影方法詳見《口腔頜麵X線診斷學》。

⑤治療血管瘤應根據腫瘤類型、位置及病員的年齡等因素來決定。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療、低溫治療、激光治療、硬化劑注射等。一般采用綜合療法。對嬰幼兒呈牛長相對穩定的血管瘤可考慮暫時觀察,有極個別病員可能自行消失,如發展迅速,應及時手術切除。目前,治療血管瘤的方法雖較多,但對某些大的血管瘤的治療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由於近年來整複外科,特別是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對一些巨大血管瘤行“根治性”切除和缺損立即整複已成為可能,並將為更多的醫師所采用,為更多的病員所接受。

4.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發育畸形所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常見於兒童及青年。好發於舌、唇、頰及頸部。按其臨床特征及組織結構分為毛細管型、海綿狀型及囊腫型三類:

①毛細管型。由襯有內皮細胞的淋巴管擴張而成。淋巴管內充滿淋巴液,在皮膚或黏膜上呈現孤立的或多發性散在的小圓形囊性結節狀或點狀病損,無色、柔軟,一般無壓縮性,腫瘤邊界不清楚。口腔黏膜的淋巴管瘤有時與血管瘤同時存在,出現黃、紅色小皰狀類起,稱為淋巴血管瘤。

②海綿型。為淋巴管極度擴張彎曲,構成多房性囊腔,頗似海綿狀。發生在唇、頌下及頰部,可使患處顯著肥大畸形。發生於舌部者常合並毛細管型,並呈巨舌症,引起頜骨畸形、牙移位、咬合紊亂等。舌黏膜表麵粗糙,呈結節狀或葉脈狀,有黃色小皰突起,腫瘤生長緩慢,如長期發生慢性炎症,舌體可以變硬。

③囊腫型。又稱為囊性水瘤。主要發生於頸部鎖骨上,亦可發生於頜下區及上頸部。一般為多房性囊腔,彼此間隔,內有透明、淡黃色水樣液體。腫瘤大小不一,表麵皮膚色澤正常,呈充盈狀態,柔軟,有波動感,與深層血管瘤不同的是體位移動試驗陰性。

④診斷。淋巴管瘤的診斷除病史及臨床表現外,對囊腫型有時還需作穿刺檢查,以明確診斷。毛細管型淋巴瘤與海綿狀淋巴管瘤可以同時存在呈混合型。頸部囊腫型有時需進行囊腔造影,以明確其真實波及範圍。

⑤治療。淋巴管瘤的治療,主要是采用外科手術切除,對範圍較大的腫瘤可分期切除。毛細管型淋巴管瘤對低溫或激光治療有一定效果但還不夠理想。囊性水瘤宜爭取早期手術。頸部囊性水瘤由於胚胎發育關係(一般認為係來自胚胎的原始頸淋巴囊)常包繞頸部重要血管和神經,術前應在思想上、技術上做好充分準備。和血管瘤一樣,巨大淋巴管瘤的治療問題迄今未完全解決。

5.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或稱混合瘤,是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常以耳垂為中心生長,觸診界限清楚、活動,呈球形或橢圓形,表麵光滑或呈結節狀,硬度中等。瘤體較大者可清楚看到典型結節狀表現而皮膚顯示凹凸不平,和皮膚無粘連,並可活動。巨大體積的多形性腺瘤也不妨礙麵神經功能。生長緩慢、存在多年的腫瘤而在近期生長加速,或出現疼痛、瘤體不活動、功能障礙等征象時,應考慮有惡性變可能。

良性腫瘤采取解剖分離保存麵神經將腺葉及腫瘤一並切除是目前治療腮腺腫瘤的標準術式。依據腫瘤在腺體內的位置及術中情況決定切除的範圍:有切除麵神經淺麵腺體的淺葉切除術;有將麵神經淺層及深麵腺葉切除的全腺葉切除術;也有在確認某一麵神經分支的情況下,在正常腺組織內將腫瘤一並切除的區域切除變通術式。

絕對禁忌作簡單的、順包膜剝離的剜出術。混合瘤包膜厚薄不一,常不完整。包膜內常有瘤細胞侵人,小的結節有可能被殘留,這些都構成複發的基礎。如果在剝出時腫瘤破裂溢人術區,將來必定構成種植性複發。複發常是多中心結節,很難徹底根治。腺淋巴瘤本身有多發性可能,它的發生和淋巴結有密切關係。根據解剖學研究,腮腺內淋巴結主要分布在淺葉並沿麵後靜脈在腺內下份分布,因此,切除這部分的腺葉和淋巴結是必要的。

腮腺良性腫瘤外科手術中必須遵循的兩條原則:一是保證麵神經不受損傷,特別是顳麵幹;另一是禁忌弄破腫瘤包膜,否則將會導致瘤細胞種植複發。有時神經緊貼腫瘤包膜,必須仔細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