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 總角未成赴南鄉(1 / 2)

史載:林家有女名清離,平坤天策大將遠鴻孤,見林家列傳,父戰亡,遺名曰清離,不合族譜,聖遂欽典而從之,並賜字羽瑒。清離貌靈慧,自幼聰穎,過目成誦,應答如流,時人驚詫焉。

穿著紅色雀翎褂子的清離纏在太夫人身邊,“太奶奶,您接著講啊,那個天帝山上又有什麼好東西了?”“那個山上啊,有一種草,叫做杜衡草,葉子有蒲扇那麼大,其臭無比,能薰得讓人想躲出三裏地。”“那麼臭的草有什麼好嘛?”“這你就不知道了吧,以前吖,遇見急事就要靠它呢,馬兒帶了它就可以日行千裏不倦怠啊……人吃了之後就不會疲倦。”“日行千裏?”小清離躺在太奶奶懷裏“那我爹爹打仗的時候是不是也給馬帶那個杜衡草啊?怪不等娘說爹爹打仗很厲害的,是馬厲害吧?”

林老夫人用手輕捏清離小小翹翹的鼻子:“你爹爹要是用杜衡草哇,那不早就把你娘熏跑了,哪還有你這個小壞蛋滿地亂跑?”小小的孩子被老人逗得咯咯的笑,明亮的眼睛彎成月牙,身邊的丫頭們也忍俊不禁。“孫二小姐,還是回二奶奶那邊吧,太夫人不經乏。”翠珊看著有些微眯的太夫人。“不礙的,就讓離兒在著吧。”“太奶奶,離兒這就回去了,娘說了今兒要帶我去揀楓葉呢……”

“這小丫頭,林家有了她,也不知道是福是禍。”看著清離乳母牽著一團小紅襖離開,太夫人對著翠珊歎氣。

“孫二小姐明敏過人,自是家門有幸。”

史載:三十四年秋,江南大雨,澇,吳閔虞三州穀糧皆無所出,翌年大旱,餓殍山累。旨令賑災,京宦充耳不聞者眾,唯林薛二府開倉以濟,陳糧東運炎州,西往夏川,益民無數。

“娘,您為什麼要把這些糧食分出去啊?”已經初有佳人雛形的清離坐在二少奶奶炕邊的幾子上,手上握著的是六朝論鑒,大少爺林遠政門下侍郎,主事門下省,兼修各類史書,清離平素愛書,遠政每每一定要帶抄本給侄女。

“丫頭,你知道你爹爹在世最不願意見到的是什麼?”

“民生於水火。”

“你可知道如今天下有多少吃不上飯的人,我們在救他們的命呢。”

“娘,為什麼朝廷和州府縣衙不給他們糧食呢?”

“也給啊,僧多粥寡,所以我們才更要幫忙的不是?咱們家裏的田和佃戶都是聖上給的呀,我們把聖上給我們的東西在給那些更應該得到的人,那不就一樣是朝廷給他們的嗎?丫頭,你知道那麼多故事,且說說為什麼會有叛亂?”

“天行無道,風雨不調,民不聊生,所以才會人心項背。”清離不假思索的回答。

“然,而今事在眉睫,怎麼看不透了?無論是天災人禍,民反於憤,我們是靠著那些無怨無懟的民才能有現在的日子。”

“是了,娘,離兒記住了。所謂民為本,君為輕,如此而已。”清離景仰的看著娘親,思冉伸手刮了刮清離的鼻子,輕輕地說:“史書莫再看,徒增悲聲。丫頭,有誰能永生不死,哪一個朝代能永葆昌盛?你,隻要善待這個天下……就會得到天下的善待。”

“娘,怎樣善待天下?”

“你要慢慢才能知道的,那可不是分糧食這麼簡單的事情。”

盛暑之夏,京城塵土又飛揚,遠遠的愛蓮池中的墨蓮也被頭頂的太陽曬得沒有了風骨,這樣燥熱的天氣,默默的給人都罩上了煩躁。

“你說你要帶離兒下江南?”老爺子有些異樣的震驚,其時,清離品貌冠羽全族之首,已私下認定為林家送入宮中的人選,琴棋書畫四技均已開蒙並有小造詣,而今突然冒出下江南之說,前功盡棄,有百害無一益。

“爹爹,孩兒知道爹爹想的什麼,離兒非俗品,這麼送進宮或是隨便指配個皇子不免也太委屈了她,也可惜她的聰慧靈秀,皎皎者易汙,她進宮若是不甘,那林家反倒毀了。如果爹爹隻是希望後宮有人的話斷不會挑中離兒,說實在的,送到宮裏的哪一個人不是能文善舞,爹爹什麼時候也淪入俗套了?”思冉微微歎氣,眉尖都蹙起來了,幽幽的眼神散散的鋪在一麵麵的書脊上,也不看林相。女兒往後的日子無非幾種,她猜也猜得出。

“冉兒,你也知道,我一直視你如己出,離兒也是我最鍾愛的孫女,我是不想讓她吃虧,放眼天下,能配上離兒的,也隻有王公貴胄了吧,至於進宮,實在不重要,林家不缺一個妃子,以離兒的根骨,那是一人之下的命。”

“爹爹,您的一番心意孩兒是知道的,離兒身子骨卻也不那麼強健,賈京氣息紛雜,嘈浮喧囂,什麼一人之下的,還是緩緩吧,如此提早打算,孩兒怕丫頭目的太明,心急氣躁,長大品性不好。”、

“也就依你,自從老寧到岑州去任禦史之後就再沒見過你了吧,你帶離兒回家給他看看,也是應該的。其它的事情就先不提了,都是沒影的事,日後離兒真的可以不進宮我也能很是高興。”老寧指的便是寧餘安,思冉的父親和林相是同門,林相父親時任太師之位,寧餘安就拜在他門下,後來適逢戰亂,林寧兩家的眷屬都去岑南寧餘安族裏避難,思冉和遠鴻也就是那個時候認識的,一起回來是七八年之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