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句出自《論語·魏靈公》。意思是說,工匠想要做好一樣東西,一定要先把其工具準備利落。“器”是指工具。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為人要想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先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出來,或者是把準備工作先做好,善用方法者,一切皆容易;不善用者,一切皆困難。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鋒利的刀刃,如果日久不用石磨,也會生鏽,成為廢物。
——老舍
磨刀不誤砍柴工
一名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一份報酬豐厚的工作,他決定認真幹下去,把工作做好。
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了他一把斧頭,告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砍樹。於是,這名工人非常賣力地工作起來,第一天,他砍了19 棵樹,老板很高興地讚揚他幹得不錯,工人聽了很興奮。第二天,他更加積極地幹活,卻隻砍了16 棵。第三天,工人用更大的熱情和力量馬不停蹄地砍樹,結果隻砍了10 棵。
工人感到非常慚愧,他覺得自己實在太沒用了,於是急忙向老板道歉,說自己越賣力越做不好。老板問他:“你多久磨一次斧子?”工人一聽就愣了,回答說:“磨斧子?我一天到晚忙著砍樹,哪還有時間去磨斧子呀!”
也許有人感覺這個工人很可笑,但請不要嘲笑他,因為現實中確實有這種人。“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些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或者僅僅是懂得,而沒有真正實踐這個道理,在工作中隻知道一味地蠻幹,不講究效率和方法,他們不是和砍樹的這位工人一樣愚蠢嗎?
在一次作文比賽中,老師出題後,同學們便立即動起筆來。可是,有一位同學卻格外沉著,她時而凝神若有所思,時而低頭寫幾個字。10 多分鍾過去了,教室裏格外寂靜,隻有筆落在紙上的沙沙的聲響。然而,那位同學仍然沒有動筆。老師走過去關切地詢問。她隻回答一句:“我在擬提綱。”在她的草稿上,段落安排,詳略處理一目了然,整篇作文的框架赫然展示在提綱中。過了一會兒,她開始動筆了。她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先去打草稿,而是直接把作文寫在了比賽的試卷上。交卷時,老師看了她的作文,內容充實,文義通達,卷麵幹幹淨淨。
“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位同學在寫作時重視擬提綱這一“磨刀”環節,在構思整篇作文、安排文意的思路上舍得花時間,因此成竹在胸,文章一氣嗬成。可見,作文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寫起來省時又省力,而且還能寫出令人滿意的文章。
所以,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應該在開工之前仔細考慮,合理安排,做好準備,在“砍樹”之餘不忘記“磨斧頭”。隻要做到了這些,就一定會有成效。這一點,與古代用兵所提倡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智慧語絲:
“磨刀不誤砍柴工”,說明了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做任何一項工作,處理任何一件事,細致紮實的準備都必不可少。但人們在很多時候都因為過分專注於一個活動之中,而忘了應該采取必要的步驟使工作更簡單、快捷。記住,每個人都應該時常充實自己,改善自己手中的工具,這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方法是學習的利器
法國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發揮一個人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他才能的發揮。”恩格斯也指出,方法正確,可以“免得走無窮無盡的彎路,並節省在錯誤方向下浪費掉的無法計算的時間和勞動”。
梅堯臣是宋代著名詩人,他滿腹經綸,出口成詩,有人對他橫溢的詩才感到驚訝,便留心觀察他的“秘訣”是什麼?後來發現,他無論走路、吃飯,還是遊玩,手裏常常拿著一支筆,時而在一張小紙條上寫幾下,然後就把小紙條裝進一個布口袋中。有人打開他那口袋細看時,上麵寫的全是一聯、半聯的詩句。原來,梅堯臣的秘訣就在於“積”,也就是積累。
做什麼事情都有方法,隻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人生許多寶貴的智慧,都需要通過自己的體味去獲得。
學習更要注重方法,好的方法就是捷徑,就是效率,就能創造成績,創造效益,創造成功。生物學家達爾文說:“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於學習方法的知識。”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列出了一個關於“成功”的方程式: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學習方法+少說空話。如今,這個方程式已是全球皆知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