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他知道如何利用其總參謀長的技術來抵補其在軍事領域中(尤其是戰略和大戰術方麵)所缺少的訓練和經驗,則盡管有上述的諸多弱點,也還是照樣可以建立一個有效的軍事領導。但這卻正是希特勒所不願意接受的辦法。
用中國的話說吧!也許大家明白一點,希特勒如果有劉邦一樣使用人才的能力,德國雖然以一國之力挑戰各懷鬼胎的各帝國主義,也不一定失敗。
劉邦就一無賴而已,但他會用人,一個領袖,可以不會打仗,但一定要把合適的人才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可惜希特勒沒有,他就想把權力抓在手中死死不放,結果不當葬送了德國,也把自己送進地獄。
正因為他相信他的意誌力量是所向無敵的,所以他的政治成功和戰爭初期的軍事勝利(他認為這是他個人的成就)都足以促使他在估計其自己的能力時,會喪失一切的比例意識。
照他的想法,若是接受一個有實權的總參謀長的意見,這對於他自己的意誌不是一種補益,而好像是屈服在他人的意誌之下了
。此外他事實上由於受到傳統和背景的影響,對於軍事領袖具有一種根本性的不信任心理,後者的生活規律和思想方式都是與他不同的。
所以他不準備有一個真正負責的軍事顧問站在他的身邊。他想做另一個拿破侖,隻能容許奴才在他的下麵,馴服地執行他個人的意誌。不幸,他卻缺乏拿破侖一樣的軍事經驗和軍事天才。
古德裏安曾經說希特勒所組織的最高統帥部,其中並無一人有權可以向他就大戰略的問題提出顧問性的意見,或是擬定一個戰爭計劃。
最高統帥部的“作戰處”,理論上來說應該擔負這個任務,可是實際上它隻是一個軍事秘書處。它的唯一工作就是把希特勒的觀念與指示,用軍事術語改寫成為正式的命令而已。
但是更壞的卻是下述的發展。希特勒把挪威定為最高統帥部的戰場,這是陸軍總部無權過問的,那隻不過是擾亂陸上作戰的第一個步驟而已。
以後幾乎所有的其他戰場都逐漸變成了最高統帥部的私產,最後隻有東線還是屬於陸軍總部的,可是陸軍總司令卻又已由希特勒自兼。所以陸軍總參謀長對於其他戰場上的事情所具有的影響力量簡直是小得可憐。
同樣,其他兩個軍種的總司令對於大戰略的問題也是毫無影響作用。
陸軍總參謀長對於陸軍兵力的全盤分配,根本沒有發言權,常常不知道哪些部隊和物資將會送往其他的戰場。在這種環境中,最高統帥部的作戰處與陸軍總參謀部之間的衝突就無可避免。
希特勒似乎是故意造成這種衝突,以便在任何時候都隻有他一個人可以有決定權。自然,這種惡劣的組織注定了要使整個的高級軍事領導歸於崩潰。
希特勒對於其自己的意誌力和軍事能力估計過高,又產生了另外一種後果,那就是他用個別的手諭來直接指揮下級部隊,這種情形日益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