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墜樓保節(3 / 3)

這真是昆明城中的大事,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四五十箱嫁妝跟在後頭,劈哩吧啦,吹吹打打,引來全城的人觀看,老的,小的,說說笑笑,蹦蹦跳跳,那熱鬧勁兒就不用說了。人群中,倒有前新郎,還有真新娘。少華看的是忿恨難平,麗君瞧的卻是祝福滿心。

(4)願埋滇水

這樣風風光光到了劉家,進副守府更是馬虎不得,家仆們早已鋪了十丈紅毯,賓客們夾道相迎。鞭炮放起,媒婆便背映雪下了轎,走過正門、前院,還走了很遠,才到了大廳。折騰完拜堂行禮諸多事宜,映雪好不容易進了新房裏歇著。此時還有一幹丫環、婆子圍著,叨叨絮絮地,很是煩人,映雪先前哭得頭疼眼花,卻想休息,便道:“你們都出去吧,我頭上不舒服,想一個人呆會兒。”卻聽一陣哄鬧:“哎呦,可沒這規矩。”“昆明第一美人又有什麼了不起,還看不上我們服侍呢!”“驕傲的今後可沒有好日子。”“什麼佳人?還不是改嫁給我們少爺了,節烈個屁。”……

而後無聲了,隻留下映雪一人。映雪此刻竟沒有委屈,沒有淚水,或許已是哀莫大於心死了。於是掀開蓋頭,向四處看看。原來這間新房是新建在春明湖上,探窗出去,可觀千裏波濤,萬種氣象。而映雪隻是傻傻地看著瀲灩湖光,直到暮色四合。

卻說天色已黑,少華趁亂,再入劉府。可不知是夜黑心慌,還是宅大院深,少華苦於不認路,卻在四處轉悠。眼看又繞到了西廂,回身便要走,但轉念一想,既對燕玉小姐無意,就不應耽誤人家,確應早說明白才好,又者天色不早,救人要緊,如此大院,還須有人帶路,於是欲入廂中。卻見迎麵一人,正是江媽,江媽見到少華,卻是有驚,於是淒然道出燕玉逃出家門去尋少華之事。少華一時間愣住,卻不知如何是好,繼而便道:“江媽放心,我皇甫少華定尋回燕玉小姐,保她平安無事。”說完即走,竟忘了問路。便遊了一個多時辰的花園,少華抓住一人,詢問新房何處,那人吱吱唔唔,有意拖延,這時卻聽有人大喊:“不好了,新娘投水了!”少華大驚,尋聲找去,見劉府大亂,劉奎璧額上有傷,帶著下人們一齊出府打撈,賓客們也都尷尬告辭。少華乃知不妙,暫不與那劉奎璧計較,便同去了春明湖上尋孟家小姐。

事情始末究竟如何?還要從酒宴喝到一半,劉奎璧心有河東獅之懼,欲往新房一探說起。話說劉奎璧躡手躡腳地來到新房門口,突然強作大丈夫似的,道:“娘子,為夫先來看看你,如何?”

映雪本來神在窗外,此時被他一驚,更是慌亂,心道:莫非他要用強?我雖是一介寒門下女,也不容他肆意妄為,也不允許自己失節敗德。於是怒道:“呸,無恥之徒,不許進來!”

門外劉奎璧也是嚇了一跳,心道:的確是個河東獅子,張口便罵,比那百題長卷還要難應付啊!不讓我進去?這可怎麼得了,莫不是同那蘇家小妹,要鬧得天下皆知,人人笑話我懼內嗎?於是酒氣上頭,便衝了進來。

卻見映雪已拿下了碧玉簪子對著劉奎璧,劉奎璧更思是應了那句‘指刀揮棒’、‘沒完沒了’了,於是便要大振夫綱,上前欲奪下那簪子,道:“你也太過凶悍,為夫不信治不了你!”

兩人便由此爭奪起來,映雪本是纖纖弱質,這會兒竟似瘋狂起來,為保名節,摸起一個合巹酒杯,便往劉奎璧頭上砸去,劉奎璧慘叫一聲,鮮血直流。映雪著實嚇壞,放下簪子和酒杯,直往後退,腰上忽是一撞,已撞到了閣台欄杆,退無可退。映雪向湖下看去,茫茫夜波,前路濤濤,自覺生機渺茫,就此心下一沉,登上那高欄,直跳入了春明湖中。

劉奎璧正在頭疼,不知何事,卻聽‘咕咚’一聲,驚見新房中無人,乃大呼下仆進門,眾人同在欄杆上尋,隻見湖下波紋蕩漾,漸漸卷成一個水窩,漩窩黑沉,難覓其心。

(5)告女行凶

翌日天明,打撈了整夜的劉家人已不抱希望,收隊回府,少華卻還在春明湖下遊繼續尋找,鍥而不舍。隻因少華深愧誤會了孟家小姐失節改嫁,故租船租人打撈,自己也下了幾次水,卻仍是一無所獲。無奈,少華隻待上了岸,跪倒蒼天,向水遙祝:願孟家小姐吉人自有天向,能遇好心之人搭救,他日若能重逢,定信守婚約,成就夫妻。

卻說孟家還不知道此情,然不及劉家惡人先告狀,已將孟士元告上公堂,眾人方知映雪擊傷劉奎璧,已然投湖自盡。韓氏與蘇娘是哭成一片,聲聲女兒在何天?她們終明白映雪的節烈之於麗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此刻知道得已晚,後悔也是徒然。飛鳳、子儒也個個落淚,急催官府去打撈救人,官府卻與劉家勾結,慢慢地在湖邊轉轉,卻快快地審理孟士元,公堂上,孟家句句義正詞嚴,劉門卻聲聲欲加之罪,最後是官子兩個口,竟定了孟家縱女行凶之罪,要被抓人封鋪。真是地也不分好歹,天也錯勘賢愚,世道哪有公理存,人間何有真情在?

於是孟家被迫遣散下人,結束醫行,賣掉租宅,拮據而活。可是各人頭上一片天,群眾的眼睛能分辨,那些曾受過孟士元恩情的人,那些欽佩孟小姐義烈的人,和無數受官府欺壓的人,都站出來為孟家鳴冤叫屈,幾番請願,鬧得昆明府內不得安寧,鄰府鄰州都有耳聞,劉奎璧深覺昆明呆不下去,便決定上京謀職。

便在此時聖旨又臨,卻是傳給名醫孟士元,因為皇帝要召醫入京治病,故士元於牢中倒有了護身符一般,不日就要舉家上京,一為奉旨,二為避禍,三也為尋找麗君。

可憐孟家淒淒慘慘,待收心情,背井離鄉,隻帶了蘇娘同去大都。蘇娘喪女,本來傷心過度,打算老死一方,不願離開,卻慮及生計,又是孤苦無依,身無分文,最後隻得跟隨主人家,以全終老。蘇娘默默感慨:前一日還是熱鬧繁華,歡天喜地;後一日,就是孤獨冷清,白頭送終。可歎女兒身薄,自己命苦,若是今生還有機會彌補,定要成全女兒的美滿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