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追索價值的真諦(1)(3 / 3)

在亞裏士多德的邏輯中,A是A,而任何其他東西都是非A,而且二者永遠不會聚合。但是,被自我實現者看到的事實卻是A和非A相互滲透,而且是一個事物;任何人既是好的又是壞的,既是男性的又是女性的、即是成人又是兒童。我們很難把整個人置於一個連續統一體中,隻能看到一個人被抽取出來的一個方麵,整體是不能比較的。

當我們被需要決定的方式知覺時,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當用這種方式觀察我們自己時,例如,隻把我們看成是提供金錢者,供應食品者,提供安全者,某種可以依賴的人,或者隻把我們看作侍者,或別的普通的雇員,或某種達到目的的工具等等時,我們肯定能意識到這一點。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根本不喜歡。我們要求被看成是我們自己,看成是完全的和整個的個體,我們不希望被看作是有用的對象或工作,我們不喜歡“被利用”。

自我實現的人之所以對別人采取無所欲求的不評價、不判斷、不幹預、不宣判的態度,是因為他們一般沒有必要從別人身上抽取滿足他的需要的品質,而且從不把別人當工具看待,從而能夠更清楚、更有洞察力地知覺和理解其他人的實際情況。這就是外科醫生和治療者設法爭取的那種不糾纏、不卷入的超然知覺。對於這樣的知覺,自我實現者用不著爭取就能達到。

這一知覺上的差異,特別是在人與物具有複雜結構難以捉摸和模糊時顯得最為重要。尤其是這種時候,即察看者必須尊重客體的本性時,知覺必須成為從容的、非強加的、不要求的和能順從地適應事物本性的,像水緩緩地滲進裂縫中去那樣的知覺。它不就當是那種由需要激發的知覺,這樣的知覺會以威逼的、淩駕於上的、開采式的、有目的的方式,以屠夫肢解動物的方式來塑造事物。

盡量少加入觀察者的主觀因素、本性,而盡量由被觀察者的內在結構決定,被動多於主動,這是察覺世界內在本性最有效的方法。對於具體事物中一切同時存在的方麵,這種超然的、道家的、受動的、不幹預的知覺,大量存在於一些美感體驗和神秘體驗的描述中。在這裏強調的重點是一樣的。我們是看真實的、具體的世界呢?還是看我們投射到世界上的我們自己的成規、動機、預期和抽象體係呢?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我們是察看呢?還是蒙上自己的眼睛呢?

成為獨一無二的人

通過前麵的思索促使我們提出這樣的設想:從某種可以察覺的程度上說,基本需要有時會被發現是由體質或遺傳決定的。目前(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可能直接證明這個假設,因為遺傳或神經學的技術尚未達到所需水平。其他分析形式,例如行為、家庭、社會、人種則大都被用來反駁而不是證實這個遺傳假設,隻有很明確的情況才是例外,而我們的假設又絕非是很明確的。

我們盡可能搜集並提出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料和理論上的研究來支持似本能的假設。

舊理論的失敗源於新假設的提出。本能論被環境論和行為論聯合起來推翻了,這兩種理論幾乎完全依仗聯合學習來作為基本的、幾乎是全能的解釋工具。

概括來講,而且是可以肯定的,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不能解決動力學問題,例如動機問題,動機的滿足與挫折,以及由此引起的後果,如健康狀況、心理病態、心理治療等。

所以,為了證實某個結論而進行一次詳細的辯論是沒有必要的。隻要注意以下這點就夠了: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心理分析家、社會工作者以及所有其他臨床工作者,幾乎從不采用行為主義理論;他們固執地以一種特別的方法在並不充分的理論基礎上營造一個龐大的實用結構;他們往往注重實踐而不是注意理論。值得注意的是,就臨床工作者所使用的理論而言,它總是一種粗糙的、非係統的動力論,其中本能總是扮演劇中的主角。這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論。

一般說來,在確定似本能的心理衝動方麵,非臨床心理學家意見一致。他們認為隻有諸如饑、渴等心理衝動才算是似本能的。根據此點,他們又借助於條件作用,從而假定所有高級需要都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