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些年,這塊大石頭留到下一代,當年的兒子娶了兒媳婦也有了兒子。
有一天兒媳婦氣憤地說:“爸爸,菜園那塊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說:“算了吧!那塊大石頭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話在我小時候就搬走了,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
兒媳婦心裏非常不是滋味,那塊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多少次了。
於是,有一天早上,兒媳婦帶著鋤頭和一桶水,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
十幾分鍾以後,兒媳婦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攪鬆。
兒媳婦早做好了心理準備,打算用一天時間挖完,沒想到幾分鍾就把石頭挖起來了,看看大小,這塊石頭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人們都是被它巨大的外表蒙騙了。
原來,阻礙我們去發現、去創造的,僅僅是我們心理上的障礙和思想中的頑石,是我們不善於、不敢於突破,是自己對自己思想和行為的限製。要超越自我的這個低水平,就必須搬掉心中的這塊頑石,從心理上打破自我設限,重新審視自己,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實力,然後你會發現,其實,你能做得遠遠比現在更好!
不做那個壞掉的河蚌
自己對待自己的態度可以限製一個人的發展,而一個人出於自身的偏見或者性格上的缺陷,會影響到他對待別人的態度,這同樣會限製一個人的發展,同樣會將自己置於地獄般的處境。
有一個壞河蚌的小故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有一個小孩喜歡幫母親檢查買回來的河蚌有沒有壞的。檢查的方法,就是用左手先拿住一個河蚌,再用右手撿起來其他的河蚌,一個一個地敲敲看,如果河蚌發出的聲音是結實的,就是新鮮的河蚌,如果敲的聲音是虛的,有點沙啞,不管它閉得多緊,也是壞的河蚌。
有一天,母親又買回了一大包河蚌,這個小孩熟練地拿出一個洗菜盆,開始鑒定工作。出乎意料的是,他敲擊的結果居然所有的河蚌都是壞掉的。小孩跑去將這個結果告訴了母親。
於是,母親親自動手檢驗,結果發現,原來小孩抓在左手裏的那個河蚌是壞的!難怪敲起來的聲音全都不對勁!
所以說,偏激、自視不清等自身的缺陷同樣是一種自我限製,它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還會將自己置於尷尬的境地。
有一個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由於他是這裏學曆最高的一個,他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更不屑於向別人請教事情。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
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因為他覺得跟這兩個本科生沒啥好聊的。不一會兒,左邊的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然後蹭蹭蹭地從水麵上走到池塘對麵上廁所。
博士眼睛瞪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同樣也是從水上漂回來。怎麼回事?博士生好奇極了,可又不想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了一陣,右邊的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自己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又過了一會兒,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非得繞十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結果隻聽撲通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博士生一下子漲紅了臉。
過度驕傲也是自我設限,它讓自己和別人之間圍了一座高牆,無法逾越這座高牆就無法衝破自己的偏見,無法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
規避箴言:
有些事情,看上去困難其實做起來非常簡單。在很多時候,我們失敗不是由於我們缺乏哪方麵的能力,而是出於錯誤的自我認識。給自己亂貼“我不會”、“我不能”或者“我就是怎麼怎麼樣”的標簽,對自己進行錯誤的自我設限,將自己禁錮在某個小範圍內,就很容易失去發展的機會。所以,大聲地對自己說:“lthink,lcon。”衝破自我設限,任何事情都可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