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老伴敦堉學友
2007年8月24日是敦堉辭世十周年的紀念日。我們在美國的家人為他舉行了特別的追思儀式,緬懷他行正、品清、技高、業精的一生,祝福他在天堂快樂平安,特寫本文紀念。
我的老伴劉敦堉是重慶南開中學53級畢業生,後入重慶大學動力係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本科,於l957年畢業。我與他是在重慶大學念書時同一班同一小組的同學。
追述起來,我們不隻是大學四年同窗,而有中學、大學十年的同窗之誼。
我於1947-1953年在四川南部自貢市蜀光中學讀書。該市岩鹽和天然氣蘊藏豐富,工商業發達。1938年由鹽商集資,四川鹽務管理局繆秋傑局長邀請南開校長張伯苓先生來市創建蜀光中學。該校的教學思想、辦學模式和管理方法與南開完全相同,就連校園建築也是應用重慶南開校園的圖紙,由建築南開的土木工程師監理完成的。在人們的心目中,蜀光是屬於南開係列的學校。
因此,我與老伴的青少年時期都是在南開“允公允能”校訓的熏陶下,在南開獨立、自強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培育下成長的,屬於另一種意義的同窗。
敦堉的父親在抗戰時期任重慶中國毛紡織廠總工程師,他的哥哥姐姐們都入南開住校了。他因年幼,隨父母住在工廠的宿舍,就讀於附近的工建小學,使他有機會常去毛紡織廠的車間玩耍。工人師傅們見其聰明活潑十分喜歡他,常常向他講解各種毛紡織機器的工作原理,有時也及時向他通風報信,幫助他逃過其父巡視車間時對他的責難。在這種背景下成長的孩子自然對於機器是十分熱愛和敏感的。
1953年我們入重慶大學時,校園正在擴建,常見壓路機在工作,他即向同學們講解壓路機的工作原理,屬於我們班上當時唯一有這種能力的人。大學四年的學習中,他的工程製圖及設計均相當優秀,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潛力。我們由於有許多共同的理念,如不喜歡空談,熱愛科技,用自己的實際技能服務社會,希望將來做工程師等而相識、相戀、成為一家人。戀愛中人總有那麼點花前月下,但伴隨我們的總有說不完的技術話題。
由於海外關係的原因,敦堉一生都是在不能多於500人的小電廠工作,他能處理技術工作的機組最大容量為6000千瓦。但對於技術工作他仍十分敬業、鑽研,解決了小電廠中的許多技術難題,他幾乎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鄧小平總設計師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向世界,敦堉也得到提拔。盡管他在39歲時已改行機械製造專業,卻能勝任重慶製藥機械廠總工程師、研究所所長等職。
幾件趣事,回憶起來仍令人欣慰。
1993年,敦堉應重大動力係嘉陵公司李良生經理邀請為貴州習水酒廠1500千瓦自備電廠工程設計熱機部分,我們的家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設計院,敦堉安置圖板於大房間擔任總設計師,我在中房間做熱力管道設計,大女婿在小房間做支吊架設計,大女兒除上班外還為我們做飯。劉總還很照顧大家,吩咐大女兒將夥食辦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