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五思(3 / 3)

由於市場化程度高,人際關係比較“合同化”,老美父母及成年子女都獨立處世,其債務均自行負責,沒有父債子還之說。人們間的相互幫助也比較“條件化”,多為一種“親兄弟明算賬”的方式。有個老美富翁的侄兒要上大學沒有錢向富翁借,富翁開出的條件是:如果大學四年中各科成績均為“A”等,學費全由我付,不需還錢;如果成績不能到達“A”等,畢業以後,十年內還清全部學費及利息;我一次性資助你2000美元,不需要還,但你上大學的一切與我無關。以上供選擇。總之,老美富翁希望付出重金能得到侄兒成才的回報,不要侄兒靠在他的身上。

在美打拚不容易,每個工作均需競爭上崗,看起來兒女們年薪數萬元,有房有車。實際扣除房貸、保險、分期付款和各種費用,稅後收入並不多,如遇到意外,生活有時還會緊巴巴的。父母希望國外的子女幫助國內有困難的子女也是人之常情,但個別過多地要求,往往會形成對在美工作的子女的一種壓力,造成子、媳,女、女婿間的不和,因此妥善處理十分必要。

5.相信時空會帶來濃鬱的親情

宋女士原為北京某中學的校長,她的老伴楊先生為北京某大學教師。在1957年反右時,楊先生不幸被錯劃為右派,下放河南省勞教。這時,他們唯一的兒子楊誌堅才兩歲。宋女士也因“右派傳染病”被貶為一般數學教師。楊先生體弱,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擊,於上世紀60年代生活困難時期因病辭世了。誌堅在讀初中時就遭遇“文化大革命”,因為是右派子女,常在家中不敢出門。宋女士親自教兒子數學,又請先生的朋友為兒子補習英文、物理、化學,有同情他們母子的親友安排誌堅做點臨時工,母子二人在首都過著艱難的“另冊”的日

子。偉人鄧小平執政,神州大地改革開放,楊家也喜事連連:1977年誌堅考上清華大學,楊先生的右派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宋女士被評為特級教師。兒子清華碩士畢業後又獲美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攻讀博士學位,並與來自中國天津的、在美同一所大學不同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的朱小姐相戀。誌堅博士畢業邀請母親來美參加畢業典禮及婚禮。宋女士感到極大的欣慰,將自己母親遺贈的金項鏈饋贈與朱小姐作為見麵禮,一家人相處其樂融融。當宋女士第三次來美探親時,兒子已買了大房子並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媳婦均入籍美國。誌堅為母親辦了“綠卡”,希望母親在美“頤養天年”。住房很大,宋女士有獨立臥室及衛生問,生活方便。但居住不久,媳婦認為婆婆亂接電話,打擾她的工作發生矛盾,誌堅請電話公司為母親安裝一部專用電話……媳婦又認為婆婆整理書房越整越亂,文件找不到……有時媳婦又對朋友講,婆婆與自己的先生太親密,懷疑先生有戀母情結。

總之,每天總有幾件破事發生,誌堅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總不願去說母親不對,何況母親也沒有錯,所以常與太太發生爭執,甚而吵架,家中無日安寧。有一天宋女士要兒子開車帶她去公園的亭子裏坐坐,她對兒子說:“我決定放棄綠卡,回北京生活。”兒子十分不舍,力勸母親留在美國,以便就近照顧。母親說:“誌堅,你就像遠處的大樹一樣已成為棟梁之材了,我及你的父親都為你而感到驕傲。兒子,如你小時候我教你數學一樣,你總相信媽媽有破解難題的能力,我回北京正是一個正確的答案。”宋女士說服了兒子,回到北京以後人熟地熟,又有兄妹、親戚、同學等相互來往,生活也不孤單。

每一年或兩年誌堅全家回到北京探親小住。媳婦朱博士在一次慶祝宋女士生日的家宴上,舉杯祝賀說;“媽媽,沒有你就沒有誌堅,更沒有我們一家,祝你健康長壽!

我們永遠愛你!幹杯!”母親雖未長住美國,祖孫三代過著分居大洋兩岸溫馨、快樂的生活。

普利策獎得主、著名記者卡爾·伯恩斯坦在他的著作《希拉裏傳》中這樣描寫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母親:……弗吉尼亞和希拉裏愛著同一個男人,但是一開始兩個女人就彼此看不上……克林頓求學時代,母親做特別護士,對於兒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的。在競選總統的日子裏,母親不辭辛勞地為兒子站台、助威。在克林頓當選總統的白宮慶祝舞會上,總統的母親倍受尊敬,在眾多名人的邀請下,先後與之共舞,使她倍感榮耀。

慶祝活動結束以後,希拉裏和克林頓都希望母親能在白宮多住些時日以享天倫及成功的喜悅。然而,弗吉尼亞不願久留,堅持要回到阿肯色州的溫泉市過自己的生活。

她深知兒子有國家大事要處理,兒子一家有自己的生活……

不論中國或是美國,不論普通人或是總統,偉大的母親們因為有著對兒子深深的愛都選擇了離開。父母對子女的愛如陽光普照大地一樣的永恒,子女孝敬父母如地球繞日永在環行。隻是在兩岸的實際生活中,父母與子女間雙方思想行為應使FollowTime作適當的調整,更能創建和諧社會,從而得到家和萬事興。

200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