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辛頓逸事(2 / 3)

四季按時變化,色彩美不勝收。

先後客氣地送別設計師們後,全家都相對大笑了。

按設計師們的標準,似乎將我等平民提升為大富大貴之人了。再次應驗了師兄所言,“錢是不自由的”,剛從窮學生走出來的“脆弱”的中產階級還是“摸著石頭過河”

吧!

博士水平的人頗具創新能力,健生、立美周末去公共圖書館查閱建築雜誌,參考其室內外布置方案,在市場上選擇適合於自己經濟能力的家具及大電視機,將客廳布置成適用大方、便於工作的書房,還放置了一對沙發。健生說:“這也沒有什麼俗,來個客人時,坐坐還是可以的。”起居室無名畫可掛,就將二人的結婚照片放大後掛上還滿福氣的。在壁爐台的正中擺設艾登教授贈送的無價之寶,左邊擺設奧文快樂照,右邊為全家合影,顯得溫馨氣派。至於樓梯附近的“花果山水簾洞”

及三角鋼琴等等就待“發”了以後再添置吧!室外買了點花草種上,屋前屋後草坪碧綠,又有五株大樹相襯,也算優美。

雙親彼岸遊

立美的父母夏天也來新居短暫居住。王父出國次數不少,這次是隨代表團來美,王母則是自費第一次來美。

在南湖探親的日子,兩老都為健生、立美辛勤打拚、事業興旺、家庭美滿而高興。對陳親家一年多來辛苦勞作,幫助他們成功而深表謝意。健生、立美因工作忙碌無時間陪同兩老覽勝,就為他們購買了旅遊票,隨旅遊團去美國東岸、西岸各地參觀遊覽。又去波士頓立美的姐姐家玩,前後共住了三個月就回國了。

王老爺子不喜歡美國的生活。他認為在這兒,外有女婿打理,內有陳親家安排,自己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多餘的人。在中國雖不當研究所所長了,由於有真本事,人前人後一片“王老”、“專家”的恭維聲,在研究團隊中有order人的快樂!他需要生活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中,才能使已近夕陽的歲月仍能飽含青春的活力。王母是老爺子的保健醫生,退休後仍在一家私人醫院上半天班,為孩子們治病,醫術高明的她深得病家的愛戴,她自然夫唱婦隨地返回中國與他們各自的“粉絲們”分享晚年的愉悅了。

臨別,陳母對兩位親家說:“我們都是在這兒做客、幫忙,南湖的家是你們在美國的別墅,房間是專門為你們布置的,歡迎你們常來!”立美、健生也說:“爸、媽,你們都是熱愛生活的人,我們要永遠學習你們的敬業精神,歡迎常來美國玩玩。”奧文在外公外婆的臉上親了又親,祖孫三代依依惜別。

福應分著有

肯塔基州處於美國中部,是美國南北氣候的分界處,四季分明,冬季有風雪,偶爾有大雪。在南湖新居的第一個冬天巧遇極端氣候,北風呼嘯,五株大樹上的黃葉鋪滿草坪。健生、立美冒著寒風去收拾落葉,眼見前麵房子建在原菜地上的鄰居,草坪上隻有少數被大風從別處刮來的少許殘葉,沒有“黃葉之災”易於打理。健生說:“選址錯誤,麻煩透頂!”立美說:“這邊風景獨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呀!”兩位博士相對苦澀地笑了。

繼後,大雪紛飛,積雪很厚。主道上的積雪是由南湖鎮的環衛部門處理,掃雪公司用大型鏟雪車清除,而自家門口車道的積雪應由房主自己處理。健生、立美用鐵鎬除積雪,一鎬一鎬地鏟,累得滿頭大汗,手上打起了水泡,苦不堪言。此時,見大樹另一側舊房的鄰居老美拉出一台小掃雪機,機身約有一個行李箱大小,其上伸出一個彎管,隻要推著小機器來回走動,在發動機的帶動下積雪就從小彎管中拋向路邊,隻一會,車道就清理幹淨了。健生說:“真是外國出機器啊!”購物時路過一個大型超市,見到這種小掃雪機,標價500美元一台,因全年隻需用兩三次,大量時間空置,考慮之後還是決定不買。

冬去春來,樹葉嫩綠,鳥兒歌唱,明媚春光灑落在南湖住宅,送去陰霾再現美麗。然而,在主道上朝著五株大樹望去,總顯得枝杈蓬亂不逗人愛,而同一條街各家的樹木都造型美觀。立美在銀行的同事說需請樹木公司來修剪。兩位博士認為,健生身體好,這點體力活自己就能幹,何需“公司”?他們向鄰居借了高梯子,在工具店買了一台便攜式電鋸就上陣了。一歲多的奧文看見爸爸在樹上,媽媽在樹下扶梯子,十分高興。繞著大樹跑來跑去拾點小枝條,陳母在廚房做飯。真有五棵大樹一座房,博士雙雙把樹鋸,祖孫內外幫點忙的熱鬧景象。可惜好景不長,剛開始鋸下幾處殘枝,健生手一歪,電鋸便鋸在左手手腕處,差一點形成“割腕自殺”。當即由立美開車,快速趕往醫院急診,打破傷風針,消毒包紮,回家休息。事後,好在商品可以退貨,就將電鋸退給商店,再也不想自己整枝了。

陳母感慨地說:“社會總是有分工的,樹木公司、掃雪公司都有專門的人工作。他們不可能做博士的工作,而你們也不可能做他們做的事,實在要做,可要經過培訓才行。著名影星潘虹主演的電視劇《梧桐雨》中有句台詞說,應當將自己的福分一點給其他人,使大家都有福。

你們這樣鋸樹幸好枯枝掉下來沒紮著小奧文,否則將要出大事。”

立美認為媽媽的話言之有理,決定以後就請相關的公司辦事。不久,樹木公司來了。一行三輛車,浩浩蕩蕩地停在陳家門前的主路上。第一輛車為施工人員乘坐,第二輛車為單臂升降機,第三輛車為樹木處理機。隻見工人們在五株樹對應的主道區域前後擱置警示牌,表明此處正在施工,請路人繞道走,然後開始作業。低處用伸縮式梯子,工人站在梯子上從低到高順序修剪,最高處工人站在升降機車鬥內作業,由升降機司機根據修剪的要求逐漸升高車鬥,將大樹中間過密的繁枝敗葉去掉。

散落在地上的殘枝由工人收集起來放入樹木處理機後的車鬥內,在處理機轟鳴的運轉聲中,機身側麵一個彎管中流出鋸末,打包後放入車廂內運走。樹木修剪完畢,工人將現場打掃幹淨,隻見經過修剪的樹木有姿有色,人見人愛。

奧文的誌願

日子過得真快,奧文快三歲了,有親愛的奶奶嗬護,大家也舍不得他上幼兒園。奧文生性活潑,大大咧咧的,在家裏總愛將各種各樣的玩具汽車排成隊。每周星期四上午,奶奶都要從車庫將裝有輪子的垃圾桶推到主道邊等待環衛公司的垃圾車來運走垃圾,奧文幫助奶奶將空桶拉回車庫。每天,奧文總是拿著小玩具與奶奶同行,他們沿著門前的人行道順著四條街形成的環形路散步一周。奶奶告訴奧文,過交叉路口時應按紅綠燈的按鈕,等待綠燈亮了才能橫過馬路,奧文總是跑得很快地去按“按鈕”。美國就是這樣的寂寞,人行路上隻有奶奶與奧文兩人行走,其餘的人不是在工作或休息,就是坐在汽車裏在路上奔忙。一天,散步途中,奶奶問奧文:“將來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奧文說:“我要開垃圾車。”

奶奶聽了心裏一震,接著說:“很好!”奶奶又問:“你為什麼要開垃圾車呢?”奧文說:“大汽車呀!”當晚,奶奶內心不能平靜,內外反側不能入睡。陳母以一位中學老師的視角夜半深思:這是客觀條件對奧文的影響,因為他最喜歡汽車,而垃圾車又高又大很是雄偉,能開垃圾車頂了不起了!奧文太小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不斷開拓他的視野,使他見到更廣闊的天地,“開垃圾車”就會隨之變成很小甚至淡忘的事。由於散步所經過的街區都在建築住宅,久而久之建築工人常見這一老一小就主動與他們打招呼,進而獲得觀看各幢房子的機會,甚至還可進入屋內參觀。奶奶帶著奧文看推土機挖地基,混凝土攪拌機澆注基礎,以及架設牆麵、鋪蓋屋頂、安裝門窗、室內裝修等等,祖孫兩人親曆了建房的全過程。

為這一帶各新建住宅安裝家用電器的是一位中年人彼德,他辦的公司隻有三個人。他為老板、他的太太為會計,另有一位年輕的合夥人。公司雖小,生意卻火紅,每幢新房子的電氣部分都由他們承包。彼德為大學電機係畢業,能文能武,能做室內電氣設計規劃,但更長於施工,常與青年人一齊實幹。他們公司有一輛白色全封閉式的中型工程車,每當看見這輛車停在路邊時,奧文就知道彼德伯伯來了。彼德的兒子已入大學,家中無幼小的孩子,很喜歡小奧文,見祖孫倆在這一帶“走街串巷”

時也常和陳母打招呼。奶奶中學時學的英文,基礎較好,來美後又撿到些隻字片語,故能簡單用英語說幾句客套話。慢慢的,奧文就喜歡上這輛工程車了。特別是當彼德伯伯拉開車門去取配件時,奧文瞥見車內的架子上整齊地排列著各種零件和材料,真是他心中一個神秘的寶庫啊!有時,彼德會將隨身帶的萬用電表讓奧文摸一摸或將某個零件放在工地的施工台麵上測一下電路是否工作,奧文更是目不轉睛地看著儀表上的指針移動並開心地笑了。久而久之,奧文散步時會問奶奶:“怎麼今天沒有看見彼德伯伯的汽車呢?”奧文有掛念,事情就這樣悄悄起了變化,奧文喜好的轉移切合了奶奶的意願。

前院先起火

當這個雙博士家庭的事業、健康都一路順風時,卻漸漸出現了奇特的陰影。陳博士本來就喜好鑽研技術、寡言少語。平時全家去超市購物,陳博士隻管推小車,至於買什麼則由媽媽及太太決定,偶爾也會參加一點建議。比如說,某某牌子的色拉油不好,要買某某牌子的。

但總是高高興興。而最近兩次購物則一言不發,心裏總是在想著事兒。立美問健生:“奧文吃的酸奶是哪個牌子的更好啊?”他似乎沒有聽見,連問兩遍才回答說:“你剛才說什麼呀?”第三遍問話上才能答應,似乎精神受了很大的打擊,對生活索然無味。這次購物後回到家中,陳母和立美都對健生說:“你工作上如果遇到難題要說出來,我們大家想辦法,不要一個人悶著。”陳母疼愛她的獨生子,更補充道:“雖然我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你要講出來讓我知道,我才能為你分憂,讓我們共赴家難吧!”其實,並非健生工作的公司破產也非被抄魷魚,而是健生本人因酷愛技術具有的前瞻性認知所造成的苦悶。

健生初去公司任職時,因業務不熟悉,全力以赴。

而目前,一切皆能駕馭,每日的工作隻需三個小時就能完成。在業餘時間已自修了最新計算機技術的三本書,對該書中需計算的實例和習題都全部演算完畢。滿懷新技術的陳博士在該公司難於釋放其才幹,很想換一家公司去實現更完美的自我。而當地公司多為傳統工業,很少涉及這類新技術,如求拓展,必須遠走他鄉,從而會有找工作、賣房子、搬家、立美換工作、孩子入學等一係列問題。近期,在陳博士的頭腦中總是換工作怎樣?

不換又如何?跳槽失敗全家苦惱?母親年事已高需要平靜的生活……這些問題像過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掠過。

然而,自己才35歲,未來的路很長,難道就這樣過早地過著這種“退休式”的生活嗎?當新技術高潮來臨時,毫無特長的我將成為時代的“技術棄兒”!

在家人的關懷下,健生談出自己最近的所思所想,立美這位樂觀豁達能幹的賢內助坦誠回應道:“健生,你不要總想事了,你想換工作就決定換吧!先在網上發個簡曆,去做你所愛的工作吧!其他都不必考慮了,房子賣掉,等你安定下來,我再找工作。我並非無能之輩,你到哪個城市,我們就跟進吧!至於奧文,哪兒都有好學校可讀。”陳母也說:“隨你們安排,安度晚年也沒有什麼‘新技術’問題,哪兒都一樣。”前院的火由兩位巾幗撲滅了。

職場敢拚搏

在立美和陳母的支持下,健生開始過著“騎驢找馬”

有企盼的日子。他認真修改簡曆,補充“三本書”上的最新技術,在網上廣為散發。不久,得到一些回複信件,有中介公司的,也有公司人事部的直接回函。兩月後,他認定鳳凰城的一家公司比較合乎自己的願望,就在電話上表示,如果公司錄用可以搬家前去。不久就收到鳳凰城公司寄來的往返機票和信件,要他前去該公司麵試。

陳博士對於應聘麵試也算是久經沙場了,但由於很喜歡這家公司的新技術,就格外從外表到內心都做了充分準備。出發前理發、修麵、帶著最好的那套西裝,配了一條藍底帶斜紋的領帶(藍色代表勝利),飛往鳳凰城,接受主管和專業工程師共五位先生的麵試。麵試的大致內容為:按簡曆所填寫的工作經曆,抽取1、2項,閃電式地提及其中個別關鍵問題,如果真是做過該項工作的人,就會“接火”,隻須三言兩語,考官就會判定你的程度深淺了。重點是未做過的事,回答起來就有點“懸”

了。這次麵試前段很順暢,在未做過的事中,某工程師提出該公司的一個實例,要健生回答如何確定某一參數,陳博士馬上就想到讀過的“三本書”中某一本有個相近的實例,給出了相似的回答,考官聽後沒有繼續提問。

本來陳博士信心滿滿,但由於想得到這份工作又趕忙補充說:“當然,我沒有這一領域的實際經驗,但我具有博士學位,我想經過鑽研一定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五位考官也沒有再說什麼,就此結束麵試,由一位主管工程師陪陳博士去餐廳午餐,大家客氣地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