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人物中,很多人都要去中國的。他們去中國都是要辦公務簽證的。龐鷺很容易得到這些人的電話與電子信箱地址。這是我們接近被采訪人的一個渠道。另一個渠道是,我們與《華盛頓快訊》報聯合采訪。搭上《華盛頓快訊》這班車,在華盛頓DC就可以想見誰就見誰了。
《中國外交》更是一般報紙想都不敢想的欄目。因為,辦這個欄目你得有關於中國外交的新聞。別人做不到,龐鷺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對於如何獲得中國駐美大使館的、其他領館的、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交新聞,對於一名職業記者出身的龐鷺來說,簡直易如反掌,手到擒來。
當我們的創刊號一發行,讀者看到這兩個欄目後,驚呼:“專業辦報的人來了!”
報紙版麵內容吸引人,這是第一步的勝利。報紙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還要看報紙如何經營。說老實話,龐鷺跟我提議辦報紙後,我一直沒下決心幹,原因就是開始我並沒有找到我們報紙的盈利模式。
通常,報紙的收入有兩塊,一是銷售報紙的收入,二是報紙的廣告收入。美國當地中文報紙都是免費發行的,收入來源隻是靠廣告收入。而廣告收入在一定時間內,隻夠維持個溫飽水平,甚至還有虧損的可能。所以,我對投資這個項目興趣不大。
後來,我轉換思想,不把報紙僅僅看作是媒體,而是把報紙看作是一種資本。用報紙進行二次投資,從而獲取“投資”的利潤。
我找的第一個客戶是“黃鼠狼”。
“黃鼠狼”得知我創辦一張中文報紙後,多少流露出輕視的口吻說:“在美國辦中文報紙,能有幾個廣告客戶?”
我說:“我不需要太多的廣告客戶。我需要的是合作夥伴。”
“黃鼠狼”十分警覺地說:“你這次不是又惦記我的房子了吧?是不是?”
“對,我就是在惦記你的房子。我今天就是為房子而來的。”
“馬老板,你可不能這樣做事啊!是不是?上次我把房子白給你們住了一年多。我的損失好大喲!是不是?這次我是絕不會再跟你搞什麼鬼合作了,你甭想再打我房子的主意啦。”
“這次來是想跟你說,我在我的報紙上免費給你的寫字樓做廣告。等房間租出去了,你再付給我傭金。隻要房子沒租出去,我一分錢不收,廣告算我白打。行嗎?”
“那你想要多少傭金?”
“租金的5%。”
“3%!”
“成交!”
“黃鼠狼”的寫字樓的每一個房間,年租金至少都在3萬美元以上。3萬美元的3%是900美元。在我們報紙廣告版麵大量空置的情況下,采取這個方法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我興高采烈地在向“黃鼠狼”告別之際,“黃鼠狼”用一種十分欽佩的眼光說:“馬老板,這回你可真要發大財了。是不是?大陸人頭腦不簡單喲!”
遵照這個“以商養報”的經驗思路,在注冊成立《華人視界》報社的同時,我又注冊了個“馬路公司”。
“馬路公司”所有的經營項目,都是緊密圍繞報紙的功能與作用而開展的。
“馬路公司”共有三項業務。第一項業務:代辦簽證、護照、公證認證等業務;第二項業務:職業介紹;第三項業務:婚姻介紹。
在我們報紙發行前,專門為華人介紹工作和介紹婚姻的服務公司是沒有的。這是兩塊空白市場。報紙發行後,我們在《華人視界》報上,整版整版地為我們自身的經營項目做廣告。我們一做廣告,這兩塊空白市場迅速地建立並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