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鬆動論(1 / 3)

第三節 鬆動論

一、什麼是鬆動

“鬆動”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裏這樣解釋:1.不擁擠。2.寬裕;不窘。3.不緊;活動。這裏所說的“鬆動”除了不擁擠、活動之外,更多的是其引申意義:如輕鬆、自由、散漫、飄逸、靈動、殘缺、空靈、氤氳、流動等特點,這些引申詞彙在書法藝術裏很自然地觸及更多的書法本質特征。

二、鬆動的表現

(一)用筆的鬆動

書法家用筆技巧的訓練和把握是進入書法這個載體的最先和最後通道。它的正確性可以直接導致一個書法家的後天發展。蘇東坡說“書不在於筆牢”,所謂鬆動即靜中有動,筆筆有開合、有起承、有轉合、有生發,則筆筆有活趣;筆筆提得起,兜得轉,則字字有爽然飛動之態。試觀劉墉小楷便知古人小楷其血脈極細處均富有筆意,泄露出用筆的鬆動之趣,給人以一氣嗬成、天然成趣的藝術感受。

用筆與執筆相關。執筆的目的是為了穩中求活,任筆之所至而不逾規矩為上乘。因為執筆方式本身就決定了筆的使轉靈活度,筆畫的開合度及力度。而同一種執筆方式,在寫大小不同的作品時,執筆的高度也有不同。大字執筆要高,使轉空間要大,才能觀照通篇。小字執筆要低,便於表達精微之象。古人執筆強調“撥燈法”,執筆如手執柴棍兒撥燈心,有輕靈、寬鬆之意。李後主將其稱之為“撥鐙法”。這與騎馬類似,人騎在馬背上,身體與馬背並不是緊貼在一起,而是寬鬆自如,並用左右腳不斷調整以駕馭馬,是為“撥蹬”。趙宧光說:“握管太緊則力止於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靈動,又安能指揮如意哉。”這些描述確實道出了執筆的鬆動特征。執筆的鬆動也是相對的,不可太緊,亦不可太鬆,太緊則用筆易於呆板,太鬆則點畫易散亂弱浮,故執筆緊而不死,鬆而不脫,我體會用筆時多用手指發力更易於輕鬆的表現。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中說:“吾更謂執筆如槍法,左右前後,偏鋒正鋒,必隨勢轉之,一氣貫注,操縱在心,時亦微帶側意,運掉更靈。”在我看來,執筆如執琴弓的比喻更為妥帖,這正如拉弦樂器的運弓發力,在演奏二胡、小提琴時,用指尖發力更便於靈動快弓的表現和慢弓力度的展示。當然我們執筆時,手腕要鬆動靈活,不可過於緊張,縱有腕力,亦不能將此力發揮出來,腕的作用主要在於通過提按、頓挫等動作調整筆鋒,但更多的鬆動要依靠指尖的作用。這樣執筆,看似鬆動自由,但筆筆似鋼針般的力道,有刺人之意象。用筆鬆動靈活,筆畫含波折之妙,能在境界上求高邁,則必有大成,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即便是精致的小楷,我們也不難體察到用筆的鬆動。

(二)心境的鬆動

心境的鬆動包含了散漫、輕鬆、鬆弛。經常有人說,心態好了,就是暴雨天也似豔陽高照,就是開水泡飯也似色香味俱全。那麼書法創作時的心態究竟是怎樣的呢?心境問題非三言兩語可以描述,但基本的事實是:無論是有意無意,還是動靜相宜都離不開心境的鬆動性。心欲靜,身欲動,自然之理也。心靜,則判斷明,判斷明則思路清,思路清則無往而不勝。孫子曰:“將不可因怒而興師。”此之謂也。但書法創作隻有靜是不夠的,更多的是奇思妙想。北京大學金開誠教授曾在《百家講壇》講:寫書法猶如打乒乓球,不是用蠻力,而是要求用一種輕鬆的心態準確地完成其動作,說得很有道理。鬆而不散,要在鬆動中透出匠心。古代書論中經常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這“散”字,即為放下包袱。我理解“散”字指的是創作的主觀因素,心無掛礙,沒有嘩眾取寵的心態,沒有迎合大賽評委、市場的需求等利益的驅使,書法家不應有商人的習氣,應該以忘我無他的心態,任情恣性,追求心境鬆動的感覺。鬆動狀態下,無意而書之,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但無論是有意書寫還是無意書寫都應該有鬆動的心態。

依我看,《蘭亭序》是悠閑懷抱的鬆動表現,《祭侄文稿》是由緊束心態到悲憤情緒的鬆動傾訴,《黃州寒食帖》更是逆境中尋求超脫心境的鬆動抗爭。沒有鬆動的心境是不可能成就這些使書法與生命中的事件渾然一體的經典作品。我們細讀這三件經典作品,從鬆動的角度看,對當時的書寫狀態會有更真切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