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實踐篇
緒論 當代書法創作概述
有學者指出:“當代書法創作不應該隻是大眾文化的、世俗化的、消費主義的那類書法,同時更應關注怎樣為人類起碼是為‘漢語文化圈’創造出全新的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形象的東方性書法。”的確是這樣,對於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教師書法和書家的狀況,更應該值得重視。這裏談的教師也包含教育係統正式編製以外的從事書法教育活動的相關人員,如書法教育學校、書法培訓機構、書法教育網絡等從事書法教育活動的人員。中國書法申遺成功,又適逢中國文藝勃興,中國書法文化複興,其藝術魅力感染著國內外讀者。作為一種國粹,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西方書法團體的互相交流使“書法熱”成為全球文化景觀之一。書法的複興確立了書法的主體性地位,中國書法展覽層出不窮,為展覽而創作書法成了許多書法人的使命。當代書法家為應酬、為生計、為拍賣、為比賽、為教學、為留名、為承傳創作了“一大堆廢紙”似的書法之作。他們從中可以獲得一種迸發,一種傾訴,一種滿足,一種交流,一種愉悅,一種情調,一種境界。他們向“傳統”尋根與回歸,但又容易為古人所俘虜,繼承傳統的努力最終折服於迷惑的創作理念,更多走向因襲和模仿。
書法創作,是一個內涵深廣、操作複雜、厚積薄發的過程, 是書法作者書學功力、個人才情、審美取向、風格定位的集中反映。所以,任何個體的創作都有可能按照個人的趣味進行調整,並呈現出差異形態。書法創作必須是書法意義上的書寫,抓住時空共生的特點,使我們的整個書寫機體成為書法的器具的過程,在整個創作中布滿了書法化的觸覺與審美化的神經。對細節良好的辨析能力,成為感受書法節奏的關鍵。書法創作經過了從小書齋走向大展廳、從文人圈子走向大社會,並走向相對純粹的書法藝術的發展曆程。書法的審美方式、創作觀念、形式與技法的變化在曆次國家級書法展覽中都有所體現,通過抒發性靈,塑造人格,表達個體人生的感悟,使當代書法創作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當代書法作者群體也日漸壯大、成熟。從美學上講,書法創作也是一種審美行為,是審美主體通過一係列的審美體驗與審美客體逐漸交融而達到物我合一的過程。一幅書法作品的誕生需要審美主體事先經過一係列的情感蓄積,再通過外物將內心的審美情感幻化成文字,這其中主要是以情感和筆墨線條為載體。
一、書法創作的兩種心態
心生則種種法生。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書法創作需要什麼樣的心態?東漢的蔡邕在《筆論》中最早提出:“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說的是書法創作是一種虛靜態;正如畫家郭熙所說:“靜居燕坐,明窗淨幾,一炷爐香,萬慮消沉……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世人將就率意,觸情草草便得。”(《林泉高致集》)在虛靜狀態下,的確可以創造出佳作。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道:“昔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又道出書法創作為一種豐富的心動狀態。伴隨動與靜的心態,書法創作也進入有意性書寫和無意性書寫兩種狀態。
(一)有意性書寫
書者,抒也。它不能直接抒發喜怒哀樂等一般性情感,但是,它可以抒發各種不同情緒,或者說各種心動狀態。我們創作一幅作品時,往往受種種條件的限製,創作時總要想到一些什麼。先考慮每個字的結構,使這些字本身產生合理的形態,再把臨摹得來的線條加以理解,考慮全盤的章法,甚至作品風格、流派、趣味、情感、境界等,最後進入創作的狀態。如沈尹默寫字,同樣內容要寫十幾遍,這種為創作而創作的理性作品,便是有意性創作。這種作品的細節也會被格外關注,當然“細節”是書寫者基本功的具體外在表現,隻有基本功紮實,才能書寫出出神入化、見微知著的“細節”來,這種心態往往反映在一些沉靜的作品裏,如:工穩的楷書、篆書、隸書等。
(二)隨意性書寫
書法的終極目標是自然和天趣。內容、字體、章法,甚至用筆、用紙、用墨都無所限定,信手偶然書寫。這種創作注重大章法、大格局、大氣勢,注重神來之筆,追求天趣、生動性。逸少、魯公、景度、蘇軾等書法一揮而就,留下珍跡,一切趨於無形,他們即興揮毫,以書跡寫心跡,率意抒性達情,正如蘇東坡自詡“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宋代的朱長文也說:“棲遲卑冗,壯猷偉氣,一寓於毫牘間。”這便需要一種天然的隨意性書寫。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廢紙敗筆,隨意揮灑,往往得心應手。一遇精紙佳筆,正襟危坐,公然作書,反不免思遏手蒙。” “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東漢·蔡邕)。有了任情恣性的條件,然後書之就會出佳作,在這種心態下創作往往特別關注“奇怪生焉”,將出乎意料的無意性的“奇怪”盡情揮灑在動勢較強的作品中。我們看看顏真卿、何紹基、蒲華等人的作品就能明白隨意性書寫的豐富存在。他們能夠在漫不經心中信筆一揮,不計工拙,頃刻成就佳作,表現出情性自守、超然物外、心無旁騖、寄情翰墨的從容和平淡無求品自高的創作修為與心態,也給當代創作帶來無盡的啟示。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線條的韻味,揮灑的氣勢,用筆的動勢,點畫的質感,造型的美感在書法中總體現著人的精神。當然,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這兩種心態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所謂有意無意、有法無法之間的創作,隻是誰重誰輕的問題。
二、書法創作的兩種特性
(一)純粹性
純粹即為純“二王”、純碑味、純帖意、純品格、純境界,如已故書法家啟功的書法,以古為新,儒雅風流,實為書家之翹楚。在當代,有的高校書法研究機構提倡準確地臨摹而後運用於創作,強調其純粹性,特別是部分中青年書家在學習傳統中所取得的臨摹高度也是令人感歎的。從運筆的精準、線條的韌性到細微的表現都近乎絲絲入扣,氣息靜雅,不難看出他們其理想化的追求,作品處處也表現得較完美,純淨。
(二)綜合性
相對於純粹性,綜合性即雜取種種,似像非像,麵目上既可碑兼碑,也可帖融帖,還可碑帖兼容;有的還注入繪畫性、寫意性,技法上豐富了,章法上拓寬了,境界上似乎也高了,如沈鵬、張海等。他們打破結字的程式化,勇於創新,作品古質今研,加強線條的雍容內斂,注重書法的抒情性,在隸書中強化行草書的書寫性,二老都善於把隸書的意味融入草書中。在當代還有少部分書家注重書法構成,作品透露天然稚拙的形,流麗天趣的線,散漫的神采,變形達意,張揚自我爆發力、想象力、發散思維能力,凸現藝術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