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實踐篇(2 / 3)

純粹性和綜合性隻是大致的分類,二者都有其創作高度,純粹性裏包含綜合性質,綜合性裏蘊藏個人風格的高度純粹。

三、書法創作的五種需要

(一)需要深入傳統

隻有深入學習傳統,才可能窺見源頭之博大,探明創新之法則。通過對傳統經典的學習,檢索曆史,鍛煉功力,蛻化出新。真正優秀的藝術必然產生於對傳統的深入繼承上。書法的傳統包含形式之中的觀念、精神等抽象特征,它能深層次地反映一個藝術家的思想。當代書法藝術創作,要立定腳跟,舉一反三,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根據自己性情作出選擇。從“國展”中不難看出,部分作者的創作表現深入傳統不夠,理解不夠,定位不準,有雜糅現象、翻版現象、製作現象。“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朱履真《書學捷要》)誠然,學古人隻是一種手段,學習傳統絕不是照抄傳統,否則將成為無法改變的“書奴”、“書匠”。從技法上去探究,有人可能覺得這很簡單,但是,越是簡單的東西卻越難掌控。用心臨帖,求通感,用筆千古不易。今天的理論研究表明:用筆不難,但要關注墨色、墨形卻不容易。隻有結合自己的思想、觀念、情感、性格、氣質、學識才能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創作。在深入傳統經典的過程中,要想盡辦法深入進去,再努力把細節挖出來,學到手。此外,在解讀傳統時更重要的還在於對於書法作品意境的探尋,即作品表達什麼樣的意境,理解古人怎樣獲取高遠的意境,這是一個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

(二)創作思維能力需要調整

書法藝術需要人的三種思維:直觀動作思維、直觀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但當代書法創作更需要具備宏觀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消費思維的方式來對待書法藝術,便會導致追求感官刺激,弱化藝術的本質和精神意義。沒有深化、沉澱和積累的過程,創作就會流於淺表、直觀、時尚、短暫、休閑甚至媚俗。

當代書家應該以宏觀思維去審視廣袤的書法史,在浩如煙海的書法作品麵前如果缺少宏觀的哲學思考能力,那麼他的藝術追求將茫然不知所措。所謂“厚積薄發”,關鍵在“發”,主要是找準自己升華的點。此外,還應該有自己的藝術思想體係,靠一時頓悟很難創造出有影響力的佳作,也很難成就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因為時代前進了,而藝術領域並非古典式的寧靜,書家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觀念的更新,這是書法藝術實現突破性發展的決定因素。用邏輯思維方式找準目標,不亂手腳,確立自我,明白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難掌控,在個性思維能力和理性把握的基礎上尋找感性的創作欲望,我們在深探傳統奧秘的同時應該把思維轉向當代的最前沿。隻有將抽象思維與直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形成係統思維,才能如《周禮·考工記》總論中所言:“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也。”

(三)需要激情更需平靜

李衍論述道:“握筆時,澄心靜慮,意在筆先,神思專一,不雜不亂。”隻有靜慮,方可神思;隻有專注,方可專攻,才能不雜不亂。不雜,則品相好;不亂,則下筆有規律,令人賞心悅目,從而配合神思,才能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爾”的創作效果。悲庵雲:“息心靜氣,乃得雄厚。”看來書法創作更需自我調養,將息胸襟。書法創作需要激情,更需平靜,沒有平靜,作品難成上品。在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中陝西出現了左錦朝這樣為書法捐軀的青年書法家,的確可列入書史,也引發我們去思考生命、藝術、名利之間的關係。清代有學者講,字可古不可舊。沉靜則古,古則新。當代書法創作需要鍥而不舍,更需冷靜,靜能通神。左氏當初在出租房裏如果多幾分靜氣,少一些激情,也許就沒有載入史冊的機會了。筆者體會到:書法創作除了基本功到位外,寬鬆的胸懷、寧靜的心態加上一點點隨意地揮灑,便可以達到得心應手、靈心煥發的境地。

(四)需要出新

意味上的古雅、古厚、古趣固然重要,而形式上的新變和審美上的新穎感也不能忽略,但藝術最根本的問題是避千人一麵,是想法新、技法新、風格新。王羲之的《蘭亭序》《二謝帖》《喪亂帖》,顏真卿的《爭座位稿》《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黃山穀的《花氣熏人帖》乃至於右任的《正氣歌》,李叔同的《悲欣交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林散之的《論畫詩》之所以成為藝術傑作,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創造出了鮮明獨特的個性特色。

在國展中形成的鍾王風、章草風、王鐸風、漢簡風、楚簡風、敦煌風、魏碑風等現象麵前,我們要有點高深想法,有了想法才能讓作品產生無限生命力。古人說:“筆性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一個書家成功之關鍵在性情、在觀念、在學養。宋代的朱長文在評價顏真卿和虞世南的書法時亦體現了這一思想,他在《續書斷》中寫道:“嗚呼,魯公可謂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廟堂宰天下,唐之中葉卒多故而不克興,惜哉!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揚子雲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世南貌儒謹,外若不勝衣,而學術淵博,論議持正,無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奪也。故其為書,氣秀色潤,意和筆調,然而合含剛特,謹守法度,柔而莫瀆,如其為人”,個性差異導致書法風格的不同。筆者體會到:創作書法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然後根據自己的個性作出選擇,學會獲取同時更要學會舍棄,學會向古人學習同時要學會向當代成功者取經。除了向人學還得向自然學。

在相互交叉滲透的大背景下,書法藝術必將突破原有的樊籬,有新的創造和發展,自我構成將成為一個不容置疑的總集合、總趨勢。字形擺動大,結構鬆弛,筆畫到位而又要經得起推敲,用墨少且不少、多不嫌多。書法創作要立定腳跟,舉一反三,看好自己,李可染的“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也精辟地概括了繼承與出新的哲理。依靠個人性情、書寫功底以及較高的審美水平踐行出自己的書法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