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需要文氣、靈氣、大氣
縱觀曆史上卓有成效的書法家,都富有文氣和靈氣。王羲之精畫善文,歐陽詢說他“敏悟絕人、博慣經史”;顏真卿憑借他過人的才氣開辟了繼“二王”之後的書史革命;蘇東坡的詩、詞、散文代表著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繪畫則開文人寫意畫派的先河,書法則是“自出新意,不踐古人”尚意派的先鋒;徐渭也是奇才兼全才,詩書文章、丹青戲劇都有極高造詣;弘一更堪稱奇才,善詩詞、精繪畫、通音律、工金石;當代書法家們應該以他們為典範,提倡書者學者化。當然時代前進了,競爭激烈了,還是要以書內功為主,書外功為輔。創作書法是書法者本身對書法的感覺,靈感狀態是“不知書之為我,我之為書”的“天人合一”狀態,靈感爆發的結果是創造出完全合於“自然造化”的藝術作品。表現自我,回歸自然,傾聽自己心靈的獨白,體察大自然生命的氣息,這些都是書法家創作時必需的條件,書家在這些條件之下最終實現用思想寫字,用意識寫字,用觀念創作。
創作方法的出新、現代藝術的影響、風格的拓展變化、展示方式的改變、參與者群體的豐富以及各種探索性作品的出現,使當代作品不再局限於曆史。大氣與寬博應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它使我們的個人情感得以升華,超越時空,實現永恒;我們的藝術情感在時代浪潮中會更成熟、更豪邁、更豐滿。“文以氣為主”,創作時還應該努力追求文雅與大氣的結合,讓大氣的書風占主流,要多地透出時代昂揚奮進的氣息,潑灑書家豪情。相對於其他書展,中國書協首屆大字展更體現了這種審美傾向。
四、當代書法創作的幾種現象
(一)創作領域逐漸拓展
當代書法創作基本上是晚清近代書法的曆史延續,從創作風格上看,文人、學者書法仍占主流。我們審視一下“全國展”:第一屆作品細膩工穩;第二屆作品粗獷豪放;第三屆小品占上風;第四屆手劄為主流;第五屆西域殘紙突出;第六屆在尺幅、書風上有了較豐富的變化;第七屆明清書法複活;第八屆書展則是容納百川,從經典遺跡到民間書法,從“二王”法帖到北魏碑誌,從金石文字到簡牘墨跡,都有廣泛的涉足;第九屆激活唐楷、魏楷,深入“二王”書風,拚接繁榮,色彩多樣,視覺衝擊力強,展廳效應強化。未來書法的創作領域將會更加拓展開放。
(二)展覽風愈演愈烈
以展賽為中心的書法活動日漸頻繁,書法熱潮一浪勝過一浪,吸引了大量的中青年作者,這對書法藝術的教育、普及、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書壇湧現出許多很有創造力的新秀,書法創作呈現勃勃生機。書法藝術已投向經濟大潮,隻要打開專業報刊,展覽比賽的廣告占據很大篇幅,但負麵影響也不能忽視,個別大展使一些急功近利者的創作心態更為浮躁,造假代筆時有發生,甚至在展覽背後埋藏腐敗。展覽會成為書法交流、角逐與競爭的場所,強調作品形式的展廳視覺效應,追求新異、炫目的表象效果。有的甚至脫離漢字,以其點線筆墨技巧進行創作,以做舊、描摹局部和拚貼製作等手段進行創作,脫離了書法作為藝術的基本規定性——書寫,陷入形式主義的困境。書法內涵的複雜性與神秘感,給當代書法帶來空洞的言辭,帶來魚龍混雜的可能,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①審美知識的匱乏;②詩詞修養的缺課;③文學修養不足;④過分強調視覺衝擊力;⑤製作成風。
(三)作品形式多樣化
在這個讀圖時代,作品風格要想呈現多樣性,離不開空間與視覺的衝擊力、節奏旋律、詩情畫意與創作者的敏感度。作品的色彩豐富,裝潢考究,形式多樣,能吸引更多的觀賞者。在當代創作中,一件作品的背後,在形式上是反複安排、不厭其煩的精雕細琢,從確立書寫內容、表現形式、製作手段到裝裱方法,從題跋的款式到印泥顏色的調製,從題跋的命名再到粘貼方位的權衡,的確讓書家費盡心思,不惜一切代價。這種現狀究竟是好還是壞,很難說清楚,這是展覽導向造成的結果,似乎可以這樣說,在當代沒有這個“製作”過程,作品好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紙上打蠟、茶水浸漬、砂紙打磨、揮灑鹽水等怪招迭出。這種過分強調形式,忽視書法創作本體,書寫就不正常了,自然會造成作品內涵的低劣。道理很簡單:形式與內容,內容占主要地位,形式應從屬於內容。形式美感的獲取必須對書法常規形式諳熟於心,同時還得對平麵造型具有相當的素養。
筆法是書法的核心之核心,然而筆法已在大部分書家的創作觀念中開始淡化和萎縮。造成當下書法作品多涉浮華的後果,令人有“古質而今豔”的感喟。例如,某些作品隻注重外在形式的拚湊製作,突出視覺衝擊力的大效果,而不注重線質的錘煉與文化的底色;有的作品隻強調意趣,對漢字進行肢解、誇張、變形,而忽略書卷氣息;有的作品陶然於筆墨技巧的嫻熟流美,且取法乎下,終墜庸俗套路;有的作品一味追隨模擬評委的風格,失去獨創的個性;有的作品特別張揚,過分凸顯審美能量、審美獨立、個性特點、自由度,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集中推出人才,多渠道努力,加大創作力度,端正創作風氣,樹立經典意識,推出大家意識是書法界應該普遍關心的問題。書家應該在展覽中讓自己的視覺、情感、書法觀念得到一次次的洗禮,再捕捉一縷縷的創造靈光。
此外,中國書法界批評家和理論家匱乏。在中國能夠創作書法的各類“書法家”上千萬,但對於書法創作缺乏理論剖析和正確引導,這大概就是理論家缺失所導致的了。在理論界,有的學者能堅持學術立場,對書法作品、理論、事件進行中肯評判;有的卻明顯帶有個人恩怨或敵對情緒進行說教;有的以牙還牙;有的沉默堅守;有的謹慎解讀;有的空泛高論;有的卻娓娓道來……總的來講,這些現象對書法發展還是大有裨益的。我們隻有正確認識理論的研究價值,並將其價值運用於實踐,才能最終避免當代創作的過餘感性化、流行化、低俗化。
法國著名女作家西蒙娜說得真到位:“要成為一個創造性的藝術家,靠舉辦展覽、收集資料、做培養工作是不夠的,一定要透過蛻變期間的自由行動去理解文化……以自由的精神走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