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書法創作實踐
第一節 篆書創作略論
一、篆書發展的概況
美學家宗白華指出:“中國字在起始時候是象形的,這種形象化的意境在後來‘孳乳浸多’的‘字體’裏仍然潛存著、暗示著,在漢字的筆畫裏、結構裏、章法裏,顯示著形象裏麵的骨、筋、肉、血,以至動作的關聯。後來從象形到諧聲,形聲相益,更豐富了‘字’的形象意境。”以甲骨文、金文為代表的大篆字體,成了中國文字的源頭。宗氏以準確的描述,闡釋了中國字象形本質,這種文字構圖對於中國書法審美及創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就連克萊夫·貝爾也指出:“原始藝術使我們感動之深,是任何藝術所不能與之媲美的。”傅山說:“不習篆隸,縱然寫到最妙處,也隻是俗格。”這是針對所有書法家所提出的創新要求。
簡單地說,篆書是大篆、小篆的合稱,它的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潔,結字富有裝飾性。大篆是秦統一文字前的商周甲骨文、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等的總稱。代表作有《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石鼓文》《大盂鼎》等。大篆具有“散”的特征,散是在結構和用筆之中的自由表現,空間表現出不均衡的分割,打破對稱的分布,用筆上平動、提按、絞轉、波動等。秦統一文字之後的篆書直至清人的篆書統稱為小篆。代表作如《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鄧石如篆書、吳俊卿篆書、楊沂孫篆書、趙之謙篆書。小篆具有“整”的特征,而整飭表現在空間的平均分割,上下或左右的對稱,線條的均勻上。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曆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其特征是它的結構所帶來的神秘感、瘦勁挺拔、遒麗天成,具有雄偉端麗、凝重溫潤、野逸草率、粗獷稚拙、整飭雋秀的天然審美取向。但也有新考古發掘表明,真正代表殷商時代大篆本來麵目的應是這一時期的殊書和墨書,並非甲骨文。
金文具有早期古樸雄強、中期雍容衝淡、晚期豪邁疏朗的特征,這也表明大篆書法是中國書法美的淵藪。
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字形和章法秩序井然,呈現出有條不紊、謹嚴肅整的理性美。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筆畫具有粗細、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還有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二、篆書的當代呈現
篆書借助於自身繁複而靜穆的美感,在當代書法發展中,是備受書法人青睞的對象。在十分繁榮的當代書壇中,我們無須費盡眼力就可以妙觀到篆書的沉浮狀態。
(一)篆書創變循法度
通觀古今治篆,從甲骨文到金文,簡單變為繁雜,尖細變為粗獷;從金文到小篆,錯落散漫變為均勻對稱,動態轉化為靜態,自由走向規範,意味著人的思想從簡單走向複雜。前漢,其碑碣乃至墨跡之上所使用的篆書,已經與秦時所使用的方正、整飭的風貌有了明顯的差異,在體勢上已經具備了“方圓不悖、騰挪隨勢、增刪就形、屈伸有致”的新特點;在用筆上,隸書的影響凸顯,使篆書擺脫了單純的“起收無際、中入中出、圓潤流麗”的秦代篆書特點。唐代因李陽冰出而使篆書複蘇,但秦篆渾厚沉雄之氣已被抹殺。直至清代考據學盛行,篆書受到普遍關注和學習,至鄧石如筆下,篆書重現光輝,他以隸法入篆,書風沉雄樸厚,為篆書創作開了新境界。雖然所書僅限小篆,書風亦囿於工整,但是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鄧氏把“描”篆變成了順應毛筆自然揮運的“寫”篆。在這點上,給當代篆書家建立了重要的創作法則。樸學家朱彝尊、阮元、桂馥、吳大澂等將樸學與金石學結合,成了篆書書家。晚清吳昌碩以《石鼓文》為宗,結體錯路有致,筆力遒勁,氣息渾樸,晚年更融入草書筆意,極富氣勢,以至成為大篆巨擘。這些篆書家們運用自己的獨特思維,入古出新,使篆書重放異彩,對於當代篆書創作無不帶來裨益。如何在具有具象造型特質的篆書體中揮灑出現代美感意趣,新一代篆書家對篆書創作進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那就是一要循法度,二要善於逆向思考,三要善於捕捉新意。
(二)篆書描寫顯功力
當代一批篆書家,特別是衝刺國展的青年書法家們在篆書領域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把毛筆當刀使、當槍用的性能發揮到極致,甚至可以達到用毛筆複製原版的地步。但關鍵是麵對早期略顯單調的篆書如何創新?在探索中既要表現篆書原型的審美特征,又要運用筆、墨、紙展現出豐富的審美效果,而不去拘泥於刻寫出的單調線條。問題還在於,怎樣通過筆、墨、紙表現一種具有審美意義上的“金石氣”?這種表現隻有功夫是不夠的,還需要沉靜的心態。筆力的遒美和意態的風神來自於良好的心態,創作者們更需要在參考曆代及當代篆書名家對於筆墨情趣的把握時,尋求時代的審美共性,再理性地滲入自己的個性,以便在本來就不寬闊的道路旁踏出一條幽徑。
(三)於尋趣中守法度
1. 加大、加長形體,提高重心,形成上密下疏的體勢,加強了疏密的對比,表現出灑脫的韻致。自漢以後寫篆的人一般都把筆畫平均排布在字體方塊之內,這種結構顯得穩妥、含蓄,但有呆板之嫌。在當代可以打破這種均衡的排布,大膽采用上緊下鬆式、左緊右鬆式、中緊外鬆式、中鬆外緊式等多種造型,從而張揚個性,形成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