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書法創作實踐(2 / 2)

2. 我們細察鄧石如的篆書,會發現他在結體構成時,力圖減少支撐點,把複雜支撐變成單點支撐或雙點支撐,使字顯得更穩妥又靈動;吳昌碩的作品能夠在精準和放縱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融進行草書中的意趣,生動而富於變化;黃賓虹使線條向金文拓片中殘缺的線靠攏;陸維釗在篆書中糅合隸書的某些元素,創造出了新的風格。這些獨特的寫法對於今天的篆書創作不無啟發作用,但是我們不能為變形而變形,過分誇張而失去理性,所有的變形都必須符合美的法則和規律。

3. 篆書在工巧中見沉雄,凝重中見飄逸,表現出遠古之韻和時代之趣,最終還得依靠造型。關於造型,除了關注篆書的原生字態外,要多評估當代篆書家獨特的造型能力,這種評估一方麵是借鑒吸取,另外一方麵就是叛逆。《散氏盤》《毛公鼎》《石鼓文》、繆篆、幡篆、九疊篆,把金文中的字“甲骨化”,都可以為我所用。掌握要領後打破原有的字法與章法,依照原生態字法的內在規律進行重組,取法乎上,溯本窮源。在篆書造型上應堅持不求文字學意義上的“唯一性”,而求藝術形式美的“統一性”法則。在雄渾蒼勁的金石文字中滲入一些優美清秀的元素是完全可行的。

4. 從文字學的角度看,篆書字形不熟和強變都易造成錯字。用純粹的古人技法難以表現當代人的思想,再高明的造型技法也容易重蹈古人覆轍。隻有含英咀華,錘煉出富有個性特色的結構造型,並表現出自己的審美追求,這樣才有審美價值,才能把握住篆書藝術中古典美的理性和現代展廳中時代要求的表現性相互協調的關係。在造型時力圖參考廣泛的權威資料,如許慎的《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郭沫若的《兩周金文大係》,上海博物館編《商周表銅器銘文選》,容庚先生手摹的《金文編》,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武漢古籍出版社的《古籀彙編》,上海書畫出版社的《中國篆書字典》等。

(四)篆書融它有妙境

當代藝術生存環境決定當代篆書在取法的豐富程度上,是高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1. 借鑒現代出土文物資料,特別是大量簡牘書法,從而使篆書取得較大的參考依據。而且將簡書中的抒情性和篆書的古雅特點結合起來,使篆書煥發新機。2. 在甲骨文創作中,注入行書筆法,運筆時裹鋒絞轉、中側並用;結體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勢;章法以隨形布勢、虛實相生;墨法的濃度相間、燥潤相雜,可以把行草書中的漲墨也加以運用借勢提升篆書的內在張力。3. 在金文創作中,融入草書筆意,凸現氣勢,追求氣脈流通,表現出韻律美。4. 對楚篆的深入研究可以創作出新意。5. 借鑒古璽、幣文、鏡銘等一些沒有開發的領地加以開發運用。

三、當代篆書創作的顧慮

在當代書法實用功能日益下降之時,篆書的實用功能更是日落西山。當篆書極端古雅化,極端精巧化,尤其是極端程式化時,也同時意味著篆書的機械、僵化和終結。正如傅抱石在《中國篆刻史述略》中所說:“與篆刻相生相成的‘銘刻’藝術,魏晉以來突然衰歇。篆刻所賴以成立的篆、隸書法,六朝以後被軟化漸變為楷書、行書、草書的發展。篆刻既和銘刻書法脫了輻,喪失了有力的憑借,自然陷入沉滯的命運之中。”甲骨文為卜司專用,鍾鼎文乃鑄造在青銅器上,石鼓文是為統治者唱讚歌。今天的篆書除了藝術的表達外,的確喪失了最為廣泛的實用性,所以它的繁榮昌盛需要更長的時間。篆書對字義的了解和字形釋讀的要求較高,這就不僅要求書家具備這方麵的修養,而且要求欣賞者具備一些修養。雖然當代篆書描、摹、拖、掃的痕跡太重,缺少書寫的自然,而且濫用生冷孤僻的雜器文字,但幸運的是,當代正在弘揚祖國經典文化,正在激活優秀書法文化,書法文化語境在改變,篆書創作麵也會日益擴大。當代篆書家繼承多於創新,要與先賢鄧石如、楊沂孫、何紹基、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陶博吾等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靜態的篆書,表現情感上相對平和,這與活躍思維、快速節奏的大眾生存環境似乎有些不合拍,但是我們有氣象萬千、可驚可歎的書法源頭。篆書雖已是遠古的足音,但隻要尊重文化、尊重自我、遵循藝術規律,加之一些篆書家的才情,終會使篆書空靈妙遠達新境的。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首屆篆書大展”中,既有以甲骨文、大篆、小篆、鐵線篆為創作衣缽,傳統與寫意結合,筆下情調躍然紙上,盡顯韻味的作品;也出現簡牘帛書以及各種變化樣式的篆書;既展示了篆書的多元取向,也真實地反映了當今篆書發展的基本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