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隸書的創新點
(一) 結合篆書創作
隸書是篆書的簡捷寫法,篆書具有古雅的本質特色,所以隸書創作可以參以篆書的筆法與結字,以求書寫的高古氣息,這是隸書創新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融合簡帛書的意味創作
文物不斷被挖掘出土,大大開闊了人們的審美視野,當代隸書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空間。戰國銀雀山竹簡、居延漢簡、居延新簡、武威漢簡、酒泉漢簡、長沙漢簡、敦煌漢簡和長沙馬王堆漢簡給當代隸書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創作文本和啟迪空間。在甲骨、古陶、鍾鼎、簡牘、詔版、權量、磚文、瓦當、古錢、封泥、石闕、摩崖等書法中或取其筆意,或得其造型,或借鑒章法,或提煉組合,或加重墨韻。此外隸書還可以與章草書、魏碑、唐楷進行有效的融合。
(三)注入行草書意趣
激活秦漢隸書碑刻,強化毛筆的趣味。隸書行草化傾向幾乎成了當代隸書創作的一大特色,其根本原因在於強化了書法的書寫性、抒情性。書寫時墨色的強化,筆軟後的奇崛,筆法中實沉穩、靈動勁建、古拙蒼渾,蘊涵了行書、草書的很多筆意,豐富多變,加之章法的變化,大小錯落,上下呼應,使當代隸書創作出現了新的景象和成果。
四、隸書創作問題略談
對於當代隸書藝術標準的建立,有一個集體智慧判定的過程,可能誰說了都難管用,結合當代的隸書創作現狀談幾點存在的問題:
(一)設計性強,格局狹小。
書寫性被弱化,而且從形式上任意改變字形、拚接章法、模仿斷續跳躍的刀刻效果,給人以生硬雕刻的感覺,失去漢隸磅礴的氣勢和金石趣味,忽略了隸書的內在本質。
(二)研究深度廣度純度不夠
風格多樣的漢碑隸書給靈性書法人的震撼力是強烈的,漢碑隸書以高深莫測而又歸於樸實寂寞的姿態矗立於山林和廟堂之中。當代人加強書法理論研究、拓寬書法視野、純化創作思想以增強對原始碑刻的感受能力、解讀能力、提煉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對於經典漢碑不能停留在個別優美的字形上,而應更多關注不優美的字形,並做深入係統的研究。鄭簠自康熙初北上山東、河北尋訪摹拓漢碑三十多年,對漢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臨習。鄧石如經梁巘的介紹,寓居南京梅氏家博覽商代、周秦、漢魏金石,用幾年時間各臨《史晨》《華山》《張遷》《校官》等名碑五十本。他們學習的深度廣度足以讓當代書法人汗顏,他們最後達到的高度與亮度讓當代書法家仰視,因為當代人的隸書創作大多停留在“製作”、“纖弱”、“模仿”上。
真正的隸書創作應該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平時的學習、積累和體會在作品中充分發揮,既傳承古法又表現個人性情。在創作時,不要有過多的考慮。隸書裏雜糅的行書元素不能過多,否則將使當代隸書創作整體上偏弱。當代作品創作大多取法不高,所寫以媚、俗、流、甜為多,缺少漢文化那種大氣、高古、質樸之美。古質而今妍,更多應強調古質。
(三)“綜合與雜糅”必須符合整體美
隸書創作不能孤立地學習隸書,隻有把其他書體也廣泛學習後,隸書才有可能寫好。今天我們要努力突破隸書書體的觀念,因為隸書豐富多變,我們要理性把握當代隸書的整體發展趨勢:
1.“重”、“大”。創作應避免輕佻、甜膩、纖巧的通病。
2. 主“滯”、“留”。用筆應避免平滑、過快。
3. 書寫性。用筆應自然地慣性書寫,避免雕飾造作。
4. 生、古、清、奇。創作應強化生澀、醇厚、清新、出奇的新境界。
在隸書的創作審美和創新上,妙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尤其是不經意才會出價值。書家應培養天眼通的神力,穿透巍峨的高山,走進斑斑駁駁的曆史風霜中,感悟古人活生生的血液流動,站在這千年悠悠坐標係上,體察隸書這一視覺圖式所訴說的中華民族氣象萬千的價值理念。透過曆史的縱深,陶冶學養、培植人文視角,拓展審美思維,才會對秦漢文化及秦漢的藝術精神有較深的了解與感悟,最終盤活自己的隸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