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行書創作略論(2 / 3)

(三)碑帖兼收並蓄

有一部分書法家重建書法的創新方法,筆下沒有江河日下的頹廢之勢,不再遵從康有為所言“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的規則,其表現形式往往在碑的基礎上融入了行草筆意,將帖學之質融合到雕刻的碑體中,靜態轉變為動態。甚至對每一字都別具匠心,表達出一種隨意,一種輕鬆的感覺。碑帖兼收並采,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革新精神是可貴的,因為這可能形成當代書法創新發展的一大趨勢。

(四)創新經典是理想

當代行書的創作隊伍日趨龐大,也出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書法家,但是創新高度達到或者超越天下三大行書的作品實在難以找到。也許是書法家個人的創新高度沒有發揮到極致,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想其原因除了三大行書產生的文化背景不複再生外,還與書法家的人生經曆、修為、學識、氣質、筆墨才情、創新觀念息息相關,他們的心靈境界也許是我們無法超越經典的重要原因。我曾在北大舉辦過“走近經典——郭繼明書法展覽”,對於經典我的理解是,走近經典是觀念,走進經典是闊達的入口,走出經典是狹窄的出口,創新經典是一種書法理想,我隻有創新經典的勇氣,還沒有出現創新經典的作品。

三、當代行書創作規則

(一)四個指標,即理法通達、筆力遒勁、姿態優美、趣味橫生。古人雲:“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力求達到線條美、結體美、章法美、墨色美、顯神韻、格調高的基本要求。

(二)學會尊重傳統,即在書法曆史長河中,我們必須強調向行書經典學習,在經典行書中領悟用筆、用墨、結體、章法上的法則和規律,從而獲取傳統的藝術審美觀念、創新信息和“潛規則”。隻有學會尊重傳統、咀嚼傳統、突破傳統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當然創新是艱辛的,創變和突破既要把握傳統,打通古今書法關節,又要開拓性地捕捉書法的多元創作靈感。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要發展。

(三)真臨摹與假抄寫。臨摹是有思想的東西,不是照相。真正意義上的臨摹是選準偶像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察古人的心律、節奏、氣韻。將讀、臨結合,形、神結合,在技法上主要是解決筆法、用筆、結體、墨法問題。所謂“采百家花,釀自家蜜”,關鍵在怎麼采怎麼釀的問題。 模仿有深淺之別,深度臨摹才是真臨摹。臨摹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在於獲取創作構思時的心中有數、胸有成竹的多維書法元素。

模仿古人、模仿評委、模仿流行是展覽機製帶來的結果。一方麵,模仿沒有錯誤,關鍵是怎樣模仿的問題,那種亦步亦趨的複製型的模仿必然會進入程式化的重複之中,這對行書的發展是不利的。行書藝術之所以給人以感官審美的愉悅,引掣情感的呼應共鳴,是因為其是再創造和情感的真實流露,而不是機械的毫無情感因素的刻意模仿與複製;相反,在較準確的模仿中偶出意外之意是值得提倡的。行書書體決定了複製的難度,對於模仿也是有不同層次的模仿,甚至有不同境界的模仿。我們不妨細讀一下書法大家對《蘭亭序》的模仿(不管是臨摹真跡還是贗品),無論是虞世南還是馮承素,褚遂良還是何紹基,他們都表現出不同的書法境界,最終以神龍本為最妙,可謂是真臨摹。即使是臨摹真跡也隻能是臨摹一件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裏的書法臨摹作品,他不可能臨摹出王羲之當時的激情心境的,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不可能隻是臨摹作品,必寄托著豐富情感,飽含著卓爾不群的審美個性,積澱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深切體悟和哲思。三大行書不就是鮮活的例證嗎?僅僅停留在形上的臨摹之作最終還是“假抄寫”。故此,當代行書創作需要更多的情感情緒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