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行書創作略論(3 / 3)

(四)率意成主流。當代行書十分強調書寫的率意性,漫不經心的心態、不守規矩的筆畫和東倒西歪的結構大概成了主流。有了率意性必然具有書寫性,隻有在書寫性的前提下,當代行書才有生命力,才會有創新點。書寫是不能修改的,因為一次性的、連續的書寫才能保存書法所珍惜的內涵上的精微。率意性隻有在書家個人的獨特感受和獨特創造表現方式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那種潦草書寫、任意為體的創作不是當今行書的特點。東方繪畫和西方繪畫,部分作品都致力於追求筆毫的“書寫性”。王羲之《書論》中就告誡我們:“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這表明書法意為先,率性在其後。

(五)章法的特異性。當代書法在章法上主要追求自然天成,以及信筆揮灑與形式感的和諧統一。和中有違、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點畫狼藉中見凝重,婀娜搖曳中見險峻。在大的氣象上注重虛實相生,氣勢連貫,做到含蓄而內斂。在表達情感上,借字抒情,情字交融。當代行書創作中對某個別字形的特異處理或者放大處理,也算一個突出特征,通過字形的大小、點畫的收放或墨色方式有意使一行中的某個字或一字中的某一筆顯得特別“搶眼”, 很有創新的意味,很容易讓評委留下深刻印象而不被拋棄。

四、“靜氣”與“度”的把握

行書必須追求氣韻生動。氣韻與用筆、用墨、靈感、心性相連,怎樣把活脫的行書熔鑄成一個優美的、生氣勃勃的整體,也是當代書法家努力的方向。我們在追求氣韻生動的同時,不可忽略靜氣的流露。我們在《蘭亭序》和《黃州寒食帖》中可以意外地找到靜穆之氣,即使是筆勢飛動的《祭侄文稿》也能見到沉靜的筆觸。可是當我們走進展廳,會發現大多數行書是咄咄逼人氣力十足,讓人覺得行草就是以氣力為之,初看滿紙雲煙、絞結纏繞,細賞頓覺塗抹浮躁、枯枝敗絮,缺少應有的靜穆之氣。在氣勢恢弘的筆墨間更應該表現作者心中那種安詳,這種境界就是把內心世界的那種安靜,通過充滿激情的筆墨表現出來。

我們不禁要問:作品中何處覓真情、真意、真氣、真魂?談筆跡迅疾,張旭、懷素可謂第一,但是在他們的字裏行間依然持有很儒雅、精到、純粹的美感。在當代行書創作中,躁氣代替了行書的真氣和真魂。

當代行書創作,在我看來,存在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對於“度”的把握不準。

1. 形式度:過於拚接化、色彩組合化、展廳化。

2. 內容度:過於淺薄化、通俗化、簡單化、依賴化。

3. 奔放度:過於墨結化、線條化、跌宕化、虛空化。

4. 自然度:過於雕刻化、保守化、出奇化、技術化。

5. 個性度:過於共性化、時尚化、師承化以及經典元素淡漠化。

6. 純度:過於雜糅化、拚接化、淩亂化。

7. 雅度:過於怪誕化、妖魔化、市井化。

8. 化度:過於守正化、理性化、個人化。

依我拙見,這“八度”的把握可以成為當代行草書的守正創新法則,亦可看做所有書體的創作參考。尤其是對於個性度的把握上,雖然多了一份個性就少了一份包容,但是經典書法必須要將獨創性與包容性達到完美統一,正如“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右軍無懷素狂逸之姿,懷素少右軍蕭散之氣”,書法風神不同,各有千秋,最終應接受“度”的檢閱。

王嶽川教授在《新世紀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空間》一文中講道:“當代書法的重要課題在於自身創新中尋找一種國際性的審美共識。”在當代的行書創作中,書法家應該以嚴肅的創作態度,廣博精深的學識,紮實的書法基本功,飽滿的精神狀態和高度的熱情以及一種叛逆的姿態遨遊在更寬廣的書法海洋中尋找行書的共性與個性,在更高的山峰上重塑行書豐碑。